01
成为妈妈以后,我和大多数妈妈面临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迈进孩子教育的一块天地,从头学起。养育孩子不仅仅是吃饭教育,还有更重要的一部分——陪伴。
我常常看到很多人吐槽家里的老人不帮忙带孩子,我的母亲也不曾帮我带过孩子,她对我说:“我曾经的辛苦,希望你也能亲身经历,体验一下。”我莞尔一笑,这有何难?
因为要全天陪伴孩子,所以我没有任何工作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去上班了。家里的锅要揭不开了,自己却连一点赚钱的机会都没有,家里的经济重担全都落到孩子爸爸一个人身上。
有时候我也在想,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怎么能因为有了孩子就没有任何长进呢?我曾在托管所看到一些才6个月的婴儿,因为不会走路,所以大部分时间他都坐在摇篮式的座椅里,由于保育员很少,无法做到一对一地带,无聊地发呆自然就成了小婴儿大部分时间做的事情。
我惶恐万分,难道我要让孩子承受这样的生活,只因为孩子的妈妈要工作,没法照顾他吗?
然而当我得知,还有一大部分妈妈,就算忍心把孩子送出去托管,换取一点时间,也因为自己去工作赚到的钱都不够支付孩子的托管费,而不得不选择全职在家。
怀孕生娃的这大段时间,已经足够让一个妈妈失去职场竞争力,当妈妈再次工作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而是“这份工作是否能让我兼顾到照顾孩子”,因为我们养育孩子需要钱,我们需要工作给孩子金钱的保障,又因为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婴儿时期最需要的依恋母亲的权利和来自母亲的安全感,所以我们需要适当自由的时间。
哪怕孩子到了懂事能上幼儿园的年纪,妈妈也必须在孩子放学的时候遵时来接,又有哪一份工作是能让员工在下午早早下班接孩子的呢?
一切看起来都太难了。
所有的育儿专家都在告诉妈妈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可是谁又来告诉妈妈们,当生活需要面对柴米油盐和各种收费时,谁来支付这些费用?

02
我是个做得还不错的妈妈,周围的邻居都十分羡慕我会养育孩子,会寓教于乐,有时候给孩子们举办的一些游戏活动,还引得妈妈们想把孩子送给我带。
是的,面对现实,我尝试了很多赚钱的机会,但是每每忙碌过后,看到低得可怜的薪水,再回过头看看趴在身后睡着的孩子,我问自己,真的要把孩子丢在一边去工作吗?
哪怕每天吃咸菜,我也要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因为妈妈的陪伴,才是幼小的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
我不想牺牲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陪伴时间,而把时间浪费在不对等价值的工作上。
于是,我投入到孩子的幼儿教育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活动和学习。
那些羡慕我的妈妈们,我并不认为他们做得不够好,而是他们已经给孩子做了自己精力上限以内的事情了,谁不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呢?
当全世界都在告诉妈妈们,要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当全世界都在倡导不要做黄脸婆,要做新时代的励志女性时;当全世界都在呼吁,自己的孩子自己带,不要让老了的父母再帮我们分担时有一个作家说“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
她叫王静,原本是一个国际幼儿园的专职插画师,可是在她接触了300多位家长妈妈后,发现在面对孩子成长和妈妈们的职业之间,无论学历高低,妈妈们都面临着焦虑的选择。
于是有了这本书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 书中的妈妈非常辛苦,除了陪伴孩子,她还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同时兼着三份工作,每天鲜少的睡眠时间,病了也不舍得看医生,因为看病意味着一笔花销,同时少赚了很多钱。
不过庆幸的是,画中的妈妈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都是那么宝贵,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甜蜜瞬间,也只有这个时刻,才是妈妈在背负着压力的生活下唯一开心的时刻。
当妈妈照顾孩子心有余力不足,自己病倒了,没有办法给孩子营养的一日三餐,只能用零食让孩子果腹,这是多么无奈的选择。
我曾经出门聚餐,一个同桌的男性朋友对我说:“我是个传统的男人,我不赞同你把孩子扔家里,独自一个人出来聚餐。”我说:“我带了孩子一年,今天我想让孩子的爸爸带一天孩子,换我一天放松的时间,不可以吗?”
哪怕你身边的人信任你,但总会有一些旁人的目光,审视着妈妈做得对不对,并以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去评判你。无端承受指责的人,真的太多了。

03
婚姻对于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
生活的重担,让我们学会让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相互支撑,不断往这个家里注入一份力量。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依赖着母亲,你只能尽你所能给她最好的。物质上,要给她好的教育,给她好的成长环境;精神上,要给她亲密的陪伴。
给孩子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应剥夺孩子享受父爱和母爱的权利。
为了孩子的幸福,你要先得到幸福。
父母美好的婚姻是孩子幸福的壁垒,家是栖息的地方,心累了,我们想在家里得到温暖和支持,学会沟通和谅解。
在你和孩子父亲起争执的时候,学会和他沟通,尊重对方的决定;在人生漫漫长路上,别停步不前,学会成长,也学会分享给对方自己的成长,婚姻中的两个人一起奔跑,才不会渐行渐远。
可惜,很多人不愿意包容对方,人生走向了两条不同的轨迹,不得不分开。
但是孩子没有选择。
“你的爸爸尝试了很多次,还是学不会扎头发。为了今后方便照顾你,他只好请我带你去理发店把头发剪了。
你的长发,就像长在妈妈的心上一样。每一次轻柔抚摸,你都会为此感到骄傲,因为身边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与你有着一样长发的小女孩。你一度认为自己就是那位童话故事里的公主。
你很爱自己的头发,我知道。长发剪下来的那一刻,像是在举行一个告别仪式,告别长发,告别妈妈,告别北京。这把剪刀,同时也剪碎了你的公主梦。
妈妈除了心疼和难过,真的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更担心的是你,我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好怕你伤心。”
寥寥几乎话,却把母女俩美好的过往划上了句号。
当孩子降临的那一天开始,她就是妈妈的小棉袄,她依恋着妈妈的怀抱,一旦离开就会哭泣,只有回到妈妈的怀里才会甜甜地进入梦乡。
彼此牵挂的两个人,又怎么会想过这一生会有分开的那一刻?
人们常说,为母则刚。可是想要击垮一个母亲,只需要去攻击她的软肋,夺走她最牵挂的宝贝,同时也夺走了孩子原本的幸福。
孩子多么坚强,她似乎还不知道离别的意义,依然和妈妈开心地去户外画画,无忧无虑的样子;但她似乎又知道,因为每当她画好了一幅画,就会送给妈妈,她说:“妈妈,我好开心,因为我又多留了一件东西在你身边。你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我给你画的这些画。”
懂事,意味着孩子过早承担着本不属于她年龄的重担。
庆幸的是,这只是个故事,一切都还没有发生,我们还可以回到原点,给深夜加班的孩子爸爸沏一壶茶,让爱的表达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孩子不那么懂事,恰恰是父母给孩子的财富。

孩子剪去了心爱的长发,告别了从前的生活,母亲除了心疼,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长发剪短,在孩子回不来的地方,默默地陪伴着孩子的头发一起长长,用一种无声的方式,猜测孩子的成长点滴。
孩子总归是要走属于自己的人生,有些孩子离开父母早,有些孩子则晚一些罢了。而父母能做的,恰恰是让孩子勇敢地上路。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当孩子走远,别忘了活在当下,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