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9点到10点,频率FM107.8陕西戏曲广播,《夜话秦腔》节目邀请余静讲述《易俗大先生》。


西安易俗社是中国百年剧社,著名的秦腔科班,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以往以易俗社为题材的作品,多侧重于成立发展经过、取得成就、主要人物介绍等,资料性强,内容繁杂,给人以素材堆积之感,读来不免枯燥,对于非戏曲行业的普通读者来说,吸引力欠缺。

应该为更广大的读者群写一本书,让他们了解在中国西安,有这样一个秦腔剧社,一百多年来以振兴传统戏曲为己任,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有如此的担当和勇气?他们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面对匪乱、战争、运动,在历史风云的变换中如何坚守,不忘初心?
对于很多年轻读者来说,他们不了解传统戏曲,甚至从来不听秦腔,那么,《易俗大先生》要展现的,不仅是功勋人物的故事,也不仅是易俗社的故事,更是个体生命与所处时代的交融和碰撞,从而凸显历史的波谲云诡,在呈现故事的同时给人以思考。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多方寻访易俗社功勋人物的后人、学生及老艺人,做了大量深入的采访工作,收集到第一手素材,以保证故事的鲜活性、可读性,这其中有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的后人,剧作家范紫东、高培支的后人,戏剧家封至模的后人,秦腔名旦王天民的后人及学生等等。
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素材,抽丝剥茧,以当下和历史时空交错的方式,串联起每个人物、经典作品及历史事件,再现易俗百年风云。

《易俗大先生》以当下和历史时空交错的方式,串联起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剧作家范紫东、高培支,戏剧家封至模,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刘箴俗,秦腔名旦王天民以及易俗社第十四期演员训练班(“49级”)的经典作品及历史事件,展现易俗大家在波谲云诡时代浪潮中,个体生命与所处时代的交融和碰撞;钩沉中国百年剧社——西安易俗社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运动的风云变幻中,创生、蝶变与辉煌的过往;表现一代代易俗人以秦腔的承传与创新为己任,关切时局、回应时代,自新、新人的艺术追求、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本书在多方采访易俗社功勋人物的后人、学生及老艺人的基础上撰著而成,选用了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并以二维码的形式链入诸多秦腔名家的原声唱腔选段,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人物鲜活,故事生动,充满沧桑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人情味。

余静,资深媒体人,策展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华商报》文化新闻部主任,华商美术馆副馆长,创办《华商报》《读书周刊》。出版长篇小说《墨色》,并有多篇散文作品见诸报端。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