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不可忽视的人文精神缺失——读《大学人文教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不可忽视的人文精神缺失——读《大学人文教程》
罗世华 席云舒
2003-10-10 10:01:05  来源:  
 
 现代意义的大学,在中世纪欧洲大陆崛起时,被称为“精神城堡”。18岁到22岁的大学时光,是一个人生命中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精神营养”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可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和大学校园,功利主义盛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惟一追求。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一些大学变成了“职业培训场”,一些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身体之,我们的高等教育缺乏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是我们在实践中一直忽视或不敢正视这种缺失罢了。

 去年夏天,著名学者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被誉为“填补了大学人文教育读本的一片空白”。夏中义先生最近又推出了《大学人文教程》一书。在细读了这本书后,我们以为,这本书正是回应了当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成长烦恼。

 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人文精神是维系大学命运的一种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人文精神由启蒙运动衍生。启蒙运动自西欧发起,它以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特权,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教会世俗权威,把人们从中世纪推进了现代社会。

 中国具有启蒙意义的事件,最早要数梁启超的“新民运动”。当时,梁启超就认识到,中国的深重灾难,并非礼崩乐坏或对传统权威的背叛,而在于失掉了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然而他的“新民”思想是从国家本位而非个人本位出发,强调的是国家自由而非个人自由。五四时期,一批知识分子高举起科学和民主这两面大旗。其后,蔡元培先生对西方现代大学制度采取了“横向移植”,在北大种下了个人自由,尊严和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

 但是,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大学并没有真正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大学生普遍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在于其具有的人文精神,批判性思想及“包容性”之博大。人文教育的地位,从终极意义采说,体现着自由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体现着生命意义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里达说,大学是“无条件的大学”,这种“无条件”实则强调大学的独立性,“不光相对于国家是独立的,而且相对于市场、公民社会、国家的或国际的市场也是独立的”。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辐射到整个社会,造成了普遍民众的人文缺失。

 在今天,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去补救这种缺失。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人文学者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努力。金耀基的《大学之理念》、杨叔子主编的《大学人文启示录》,以及近来葛剑雄、何怀宏等20余位学者所著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在为补救人文缺失而提供读本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提出“精神成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一股风暴。夏中义先生所说的“精神成人”的内涵是,旨在让一个大学生于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实践此命题。

 《大学人文教程》以“读本”作为思想平台,越出当下高校系科设置互为隔绝的格局,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普遍价值通识的人文渴求。《教程》呈现了大学生“精神成人”不可或缺的价值根基或“精神免疫系统”,让大学生重新踏出—条“人文之路”。

《大学人文教程》 夏中义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3.10.8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内容
  • 人文大学:愈来愈近的帆影——《大学人文读本》 (2002.12.10 10:52:45)
  • 《大学人文读本》总序 (2002.10.17 14:12:24)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