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不该被遗忘的大师——《刘师培与中西学术》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不该被遗忘的大师——《刘师培与中西学术》
张倩侠
2003-10-10 11:11:24 来源:
提到刘师培,一般人的印象是“守旧的保皇派文人”。但是当我们翻开历史,细看他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现仅仅用“守旧的保皇派”这个标签,远远不能概括他虽然短暂但却扑朔迷离的一生。刘师培的政治思想可以算得上是芜杂多变,忽而主张“反满”,忽而信奉“民约”,忽而宣扬无政府主义,忽而鼓吹帝制;同时他也绝非一个普通的文人,虽然仅仅活了36年,却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著述,尤其在小学、经学、校勘学、学术史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堪称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称赞他的学问是“千载一遇”。
近来出版的由李帆撰写的《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一书,在考据史实的基础上辨析刘师培的学术渊源,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评价了他在中西学术交融以及学术史研究上的得与失。看得出,作者试图从多层次的视角,客观、冷静地正视学者刘师培,努力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过去对刘师培的关注往往集中在政治层面上,也难怪,咱们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德才兼备”,谁叫他写下了那么不光荣的一笔呢?其实,从学术的角度把握和评价这个人物要比从政治的角度评价困难的多。且不说他做学问会通诸学,内容繁杂,艰深古奥,就是那四百多万字的著述也足以令许多人望而生畏。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的文人命运最坎坷,也最耐人寻味,一是魏晋,一是近代。细细想来,他们也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身处乱世,特立独行,思想芜杂,学问艰深,最重要的是——曾经一度被冷落甚至是忽视。或许是因为同样处在身不由己的动荡环境,同样面临新思潮的冲击,同样有着生不逢时的感慨,同样在迷惘困惑中苦苦探索,近代文人“发现”了魏晋文人。可是他们自己呢?在那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他们在古今中西之间徘徊游走,上下求索,试图为救亡强国寻找最快、最佳的途径。相同的动机,不同的选择,让他们走入不一样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政治阵营,长期以来“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成为识别他们的“标签”,许多人因此而被冷落,只能默默地躺在史册里,被批评、指摘。至于他们的学者身份和在学术上所做过的努力则极少有人了解。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刘师培正是遭遇了这种命运。
真正的学术现代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研究手段、方法,更需要现代化的观念、视野和心态。记得杜维明教授1985年在北大的一次讲演中曾经尖锐地指出,“在当代中国年轻的思想家,尤其是有反思能力的年轻思想家的意识形态即文化心理结构中至少有五种传统的积淀”,分别是“悲愤屈辱的传统”、“反传统的传统”、“马列主义的传统”、“对现实不满的传统”和“十年改革开放的传统”。这些因素一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客观和冷静。
其实这种受思维惯性的影响而形成的偏激不独今人有,当年蔡元培先生将刘师培、辜鸿铭等人请上北大讲台时,就曾经遭到了激烈的反对,有人质问为什么要让这些落后腐朽的旧文人做北大的老师,蔡先生答曰,不是要大家追随他们的政治主张,而是希望大家学习他们的学问。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过而掩其功,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的、开放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才能使学术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蔡先生之言值得我们深思。
(《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9日第7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