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三年前与三年后的扬州都在这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扬州印记》作者之一王虎华老师访谈录 - 名家访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名家访谈
三年前与三年后的扬州都在这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扬州印记》作者之一王虎华老师访谈录
2022-06-09 08:44:54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扬州印记》

王克胜 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1

  王老师您好!您是研究扬州及扬州文化的专家,也出版过不少与扬州相关的著作,如《扬州盐商遗迹》《扬州瘦西湖》《扬州城池变迁》等等。与同类型图书相比,能否谈谈《扬州印记》的不同或创新?

  王虎华:我对你所列举的这一类书,有个昵称,叫做“扬字号”。在我近三十年的文史职业生涯中,在这方面确实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扬字号”其实就是扬州文化专题系列,它们从不同角度或侧面阐释扬州文化。这本《扬州印记》最显著的创意和特点,就是从地名文化和大运河文化这两个学科的密切关联出发,设法将二者打通、嫁接和融合,循着地名的线索,寻找它们在大运河历史上的源头,通过对大运河文化这一丰富矿藏的挖掘,串联出一个个“扬州故事”。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文化书籍的推广普及,是一个重要课题。既要忠于史实,不能戏说,又要像白居易写诗那样,尽量用大众化的语言,通俗易懂,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以达到广泛宣介目的,《扬州印记》在这方面作了探索与努力。

  02

  《扬州印记》一书涵盖了与千年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200个地名以及蕴含其间的无数史实、掌故、异闻、传说、故事,如此浩大的文化考据类工程,又是如何被作者们巧妙地通过讲运河故事、扬州故事而文图并茂地呈现出来的?您可否举例说明下?

  王虎华:当初拟定编写方案时,我就提出一要严格选材,即按“大运河与扬州地名”这一主线搭建构架,紧扣“大运河”与“扬州地名”两者关系取舍素材,宁缺勿滥;二要真实可信,选取扬州境内与大运河有密切关系的地名,准确解读,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史实轶事、掌故传说等,强调严格区别正史、野史与传说,言之有据,杜绝臆造和附会。这两条在本书编撰中始终得到了遵循和呈现。

  扬州是大运河的滥觞之地,是中国唯一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这是运河与地名关系中最典型的范例。而《扬州印记》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于宏大叙事,而旨在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尤其是要让读者从那些习以为常的地名中,发现扬州与大运河的关系,从而恍然大悟。我想举两个人们最熟悉而又最可能有疑问的例子。

  一个是瘦西湖。肯定会有不少人会说,瘦西湖与作为大运河地名未免牵强附会。其实不然。瘦西湖既是扬州历史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一变迁的重要见证者。如今瘦西湖的水域,既包括了唐代扬州及其以前的部分城壕,又包括了城池缩小后的宋城部分城壕,还包括了明清扬州城的部分城壕。扬州城与古运河同生共长,作为扬州城水系重要部分的瘦西湖,通过多条河道与大运河相连,始终与大运河保持水源相通,成为大运河的支流。它是由大运河水系和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区域,也是大运河上独特的文化景观。因此,在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同时,瘦西湖成为这一世界遗产项目的遗产点,可谓实至名归。

  另一个是文昌阁。有人会说,文昌阁和大运河有什么关系?是否生拉硬扯?其实,这座雄伟壮观的楼阁原本是建在一座桥上,这座桥如今就隐藏在地面之下。此处唐代有一条南北向的官河,明代弘治年间在河上建了一座桥,名叫文津桥,又在桥上建造了文昌阁。而官河,正是唐代穿扬州城而过的运河!运河绕城而过是后来的事。在跨运河的文津桥上建造的文昌阁,岂不是与大运河的关系太密切了!

  事实上,我们始终依据大运河、地名、扬州三个关键词,对条目和内容严格筛选。在一再认证过程中,有些已经成文的内容,也被毫不留情地删除了。与此同时,反倒增添了几个必不可少的条目。

  03

  作为作者之一,您最希望读者能从《扬州印记》中读到什么,或者说,读过此书的人,会对扬州有什么不一样的直接改观? 

  王虎华:首先我希望读者能读出,扬州是名不虚传的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向有“虚子”的诨名,但愿读此书能作些“正名”,当然这是玩笑话。水有源头树有根。如果把大运河比喻成一棵深根固柢的大树,那么扬州大地上的众多河流、湖泊、城镇、村庄,以及与之相连结的堰埭、堤坝、码头、水闸、船闸、水柜(库)、渡口、桥梁、纤道、粮仓、关卡、城门、街巷、道路、会馆、寺庙等等,便是它展开的茂盛枝桠。寻根问祖,扬州的诸多地名都源于大运河。大运河作为多座城市的母亲河,又使得《扬州印记》的意义有广大的发散空间。

  其次我希望读者能读出,扬州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奇迹般的城市。愿更多的人,循着大运河水,穿越2500年时空隧道,来到这座历经战火而不灭、屡遭屠戮而不亡的生命力超强的古城。在车马劳顿的唐代,李白居然七八次来到扬州,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就我所知,无论国内国外,没来过扬州的,或者虽然来过却对它不甚了解的,还大有人在。我希望人们读了这本书,产生拔腿就走,去这个传说中的美丽城市看一看、住一住的冲动。当然,不只是在烟花三月,而且请记得,来时最好带上一本图文并茂的《扬州印记》。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