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远生与差异化教育》(订购)
周远生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萌发差异化教育的想法是在1996年。我当时受聘于海亮外国语学校,学校的教师大都来自公立重点学校,习惯教成绩好的学生,突然和一群不太喜欢读书的学生打交道,老师们感觉像秀才遇到兵,一时没有应对办法。当时我提出,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后来我看到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么多年里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劳凯声教授说:“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同时,今天的中国教育却正面临着从来没有过的危机”。我认为劳凯声教授所说的危机,在基础教育这一领域主要指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要求的偏离,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教育教学围绕着高考,以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为最得意之事,以致素质教育越喊越远,学生的课业负担越减越重。教育教学只顾尖子生,忽视或伤害了大多数学生,使他们怀着失败的心态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但这也不全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也难辞其咎。网上有人调侃道: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这一调侃说的是上海一些幼儿园“牛娃”的简历:一个孩子有生物博士妈妈和工程师爸爸,认识超过2000个汉字,会画心肺循环;另一个孩子有复旦硕士妈妈和清华博士爸爸,18个月时熟背《弟子规》,3岁会潜水,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爸爸一起听微积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平时喜欢的游戏是编程。看到这些简历,谁能以为是幼儿园的孩子?现在的家长十分焦虑、十分急不可耐。从怀孕就开始胎教,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孩子就开始接受早期培训,从语文英语数理化,到琴棋书画跆拳道,再到编程乐高演讲……家长期待孩子样样都会,忽视孩子的天性,不顾孩子的个性与爱好,和学校一起把孩子变成了应试的工具。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寻求一种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充分照顾学生个性的差异化教育。我对差异化教育的思考和研究是2000年在上海市教科院实验中学做校长时开始的。在海亮外国语学校实践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等教育构想,同时也对差异化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梳理,把差异化教育作为课题,借助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教科院的一批权威专家力量,进行了多年的深入探究,不断学习使用先进的量表等工具,建构了由差异化诊断测试、差异化教育课程研发、差异化教育信息技术支持、差异化教育群体教学、差异化教育个体教学和差异化教育评价构成的差异化教育体系。2014年,潍坊(上海)新纪元学校建校后全面实施差异化教育,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及智能优势都得到充分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实施的差异化教育,针对的是当前的教育弊端和学生核心素养缺失的问题,基于学生的学业水平、智力状况、多元智能发展和适应性诊断结果,把个体差异视为教育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扬长避短、各展其长,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育与每个学生的发展实现最大程度的匹配,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我是这样定义差异化教育的:差异化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秉承“尊重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自觉、行为自律、生活自理、个性自主”的习惯品质,逐步培养学生“诚信品德、规则意识、理性思维、创新能力、国际视野、领袖气质、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等核心素养,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本文节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周远生与差异化教育》。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