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伊拉斯谟:以小说《愚人颂》赢得了世界——河南大学出版社《人文之光》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伊拉斯谟:以小说《愚人颂》赢得了世界——河南大学出版社《人文之光》
2023-06-20 09:39:06  来源: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世界文化名家也不全都是被命运垂青的骄子。他们有的幼年失怙成为流浪者,有的思想超前不被当时的社会见容,也有如梵高这样生前倔强愚陋而被贫困绞杀的笨人。这些名家虽然早已失去了肉体生命,但经时光淘洗他们已经变成了不朽一族。绘在画布上的肖像仍然温文尔雅,雕刻在金石上的躯体睿智四溢,尤其是他们所留下来的那些言论、著作、建筑、各种艺术品乃至能渗透人们心灵的思想观念有不少都还活着。漫长的岁月滋长了他们的耐心和宽容,对于来访者不分贤愚,全员接纳,任人造访。无论你是阅读他们的著作,参观他们的故居,造访他们的陵园,还是久久地注目他们的肖像或者把玩那些带有他们形象的艺术品,他们都能平等以待,不愠不怒,仅赖于生前留下的那些独特的文字或创造物,向他们的来宾展示其往昔那些起伏跌宕的经历。

  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一起走进《人文之光》,探微世界文化名家的轶事。

人文之光》(订购

陈洪澜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伊拉斯谟:以小说《愚人颂》赢得了世界

  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贫穷的荷兰学者伊拉斯谟想给英国的好友送一份礼物,可是他身无长物,便给这位朋友写了一本小说。后来他又遇到一个德国的天才画家为这本小说配上了插图。从此这三个人由这本书而结缘,让他们纯真的友谊和伟大的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流传了五百多年,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送给莫尔的礼物《愚人颂》

  1508年6月9日,伊拉斯谟开始穿越阿尔卑斯山。此时此刻,他多么渴望能与远在英国伦敦的挚友莫尔分享眼前的美景,有许多话涌在嘴边,这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让他停下来,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莫尔,你就是他们当中最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人。从咱们两人离别以来,我每一想起你便不禁乐由衷生,一如当年与你聚首一堂时那样。我发誓,我一生中乐莫大于与你交往。也正因为这样,我以为自己在这方面应能做点什么,无奈时不我与,难以对问题作认真严肃的思考,所以我写《愚人颂》以自娱。你完全有理由提问:雅典娜女神到底是怎样把这个念头塞进你的脑袋瓜的?首先,是因为你姓莫尔(More),这个词与希腊词“愚人”(moria)相似得近在咫尺,可与你的实际情况却又远在天涯。大家也都认为,你与其相距之遥,真有天壤之别。所以我觉得,对我这种趣味横生的妙语,谁也不会像你夸奖得那样好。

“愚夫人”

  “愚夫人”是《愚人颂》中塑造的一位演讲者,全书的内容就是以她的演讲内容写成的。愚夫人在演讲中批评哲学家们对公共事务缺乏真知,经常说些不着实际的话,就像驴子面对竖琴,显得十分无能。

  愚夫人说:“让我们来把今天仍可以在某些人身上见到的君王的形象作一番勾画:一个置法律于不顾的人,全心全意搞私利,几乎达到敌视人民利益的程度,一个一头钻进骄奢淫逸中去的人,憎恨学问、自由和真理。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国家的利益,衡量一切都以他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为依据。”

  愚夫人嘲笑那些朝臣多半是些最会谄媚、奴性十足、愚昧无知、不知羞耻为何物的奴才。他们只知道想方设法帮着君王捞钱,并且先塞满自己的口袋,平时过着穷奢极欲的腐败生活。

天才画家的插图

  不满18岁的霍尔拜因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久闻大名的伊拉斯谟,并为《愚人颂》配制插图。他先在《愚人颂》的扉页为作者绘制了一幅画像素描,然后根据该书的内容将其中的故事与场景一幅幅描绘了出来。

  霍尔拜因根据愚夫人演讲时的姿态变化和她所介绍、讽刺或嘲笑的各种人物绘制出相应的图画,每一幅都生动有趣。比如,愚夫人在开讲之初穿着宽松的斗篷,头上戴了一顶长着双耳、挂着铃铛的帽子,脖子上还挂了一串极为夸张的项链。这个打扮怪异、疯疯傻傻的女人走到台前向听众开始讲话。

  又比如愚夫人揭露了那些作为基督代理人的教皇,“一旦地位到手,便用刀剑、毒药和各种各样的暴力来维护它”,说他们就是披着紫袍的狐狸和狼,经常一副面如死灰的样子。霍尔拜因就画出了一幅衣帽庄重、精神颓废的教皇像。

  就这样,年轻的霍尔拜因一鼓作气绘制出了82幅钢笔素描画。他的配图不仅受到了作者伊拉斯谟的高度赞赏,也得到了读者们的广泛好评。伊拉斯谟非常器重这位年轻的画家,霍尔拜因也把伊拉斯谟看作是父亲般的精神导师,两人成了忘年交。以《愚人颂》为媒介,一个伟大的学者与一个天才画家从此结下了一世情缘。

《愚人颂》的历史魅力

  《愚人颂》自1511年正式出版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500多年。这本由伊拉斯谟在马背上构思出来的10余万言小书原是写给他当时最思念的朋友莫尔的。他希望他的朋友莫尔能够喜欢它,怎料到它会在欧洲迅速走红,仅在作者生前就已经再版过43次。那时欧洲有文化的人并不多,据说能读到这本书的读者都感到十分荣幸和快乐。有研究者统计,到16世纪末,《愚人颂》已出现了58种版本。即使是在50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为世界各国的读者所称道。

  伊拉斯谟在书中塑造的主角愚夫人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傻女人,在这个傻女人的俏皮话里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她让人们越是品味,越是感到意味深长。她说的这些“傻话”曾被许多喜欢警句的人抄成小册子,闲暇时用来玩赏。可是,有的人却在这些傻话里面看到了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也有人从中看到了雷鸣闪电:

  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他的《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中评价《愚人颂》时说:这样的言论比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更大胆泼辣,更令人不寒而栗,比蒙田的散文更超然物外。使世界运转的力量、生活的源泉是愚行。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认为:“《愚人颂》除去其狂欢节的面具,便是当时最危险的书之一。在我们看来,它仿佛是诙谐的烟花,其实却是一颗轰开通向德国宗教改革之路的炸弹。”

  然而,《愚人颂》在我国的读者并不多,早年虽有从英文本中节译过来的短篇,被收录在《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和《中世纪教育文选》中,但能看到的读者很少。尽管时代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可是,人性中的一些痼疾还在,我们若是能重读一下《愚人颂》,仍然能从中得到良多的教诲。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