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订购)
封凯栋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出版
《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封凯栋的新著,书中记载了中国工业自主创新的历程,讲述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工业追赶的道路上在迷雾中探索、在逆境中奋起的历史细节。在该书入选“中国好书”2023年9月榜单之际,作者封凯栋写下了他创作这本书的缘起和意图,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从事工业研究的学者对中国工业创新的深切使命感。
01
写作《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一书,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并向读者呈现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探寻工业发展道路的历程,帮助读者形成关于工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组织逻辑之间关系的系统认识,从而为中国社会形成有关现代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自主知识体系服务。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深化发展不仅有赖于我们对国际创新竞争前景的认识,更有赖于我们对中国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认识。事实上,认识工业创新发展规律的自主知识体系,甚至会深刻影响我们对于国际竞争格局和前景的认识。
长期以来,中国民众对中国改革及工业发展的认知往往陷入西方为我们设定的“计划vs市场”“开放vs封闭”的语境下。这些话语体系往往以是否符合西方设定的价值体系来进行价值评判,例如无条件地反对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刻意将自主创新称为封闭式创新(书中大量的历史证据恰恰说明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自其诞生之初就是高度开放的创新模式)等等。而近年来,片面地批评政府的积极政策是“国进民退”,怀疑新型举国体制是重新采用计划手段等,都是这种对立式话语体系在新时期的新表现。
为此,本书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将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政策变迁的“面”和企业在越发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有效的创新道路的“点”相结合,呈现出纵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书中通过大量历史证据,系统性地描绘出一幅不同时期的决策者和工业人在迷雾中探索道路、最终推动中国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画卷。这一工作贯通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不同尝试,能够帮助读者避免陷入西方所设定的对抗式话语体系,使中国社会形成对自身发展经验的认识,进而更清晰地辨析国际竞争的格局和发展前景。
02
中国在70年代末为加快本土工业发展,探索并发展了“市场换技术”的做法,加快了中国工业融入全球体系的步伐。这使得中国本土工业在装备水平、现场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逐步适应了国际主流市场的制造要求。然而,在此过程中,跨国企业利用它们在技术、管理经验上的优势,甚至采用背弃约定、违反合同等方式,压制中国企业在产品和复杂技术开发等领域的能力的实质性成长。
在这样不利的环境下,自主创新企业的崛起打破了西方企业对中国工业在技术能力上的压制。这些企业通过自身的成功示范,推动了2005年前后中国发展政策向“自主创新”的重大转型,成为撬动中国整体工业升级、使得中国工业逐渐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立足于不同时期本土决策者和工业人在迷雾中持续探索中国工业成长道路的共同立场,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工业不断开拓、不断在困境中开辟道路的历程。书中以轿车和通信设备工业的本土工业技术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战略的变迁,以及不同阶段的企业努力寻求创新突破的尝试。
工业企业组织是现代经济活动中将各类生产要素转化为工业产品、驱动创新的核心载体。在不同时期,通过外部学习和内部创新,中国企业在摸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模式。本书以企业的组织模式为中心视角,串联起不同时期的政策、外部“合作伙伴”对中国工业发展道路的影响。
例如,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如何约束国营企业的创造力,而跨国企业又如何通过控制技术信息、压制研发活动等手段来阻滞中国企业成长为它们的竞争对手,自主创新企业又是如何动员本土工程技术人员,并以其为引领主导对外合作来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这些叙述将轿车工业中哈飞汽车、奇瑞、吉利和比亚迪等企业的成功经验串联了起来,也为读者呈现了通信设备工业中从巨龙到大唐、再到中兴和华为连贯的奋斗历程。
03
《潮起》所讲述的不仅是特定企业、特定产业的成功故事,更是中国工业在过去40多年间谋求创新发展的整体历程。通过对企业、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群像的刻画,本书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工业创新发展的道路逻辑:中国的决策者和工业人是如何探索道路的、为什么遇到了困难、怎么解决困难。对这一历程的探索是构建有关中国创新发展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一环,对这一历程的深刻认知将是我们在中国创新发展中道路自信的基石。由此,对于所有关心中国发展道路的读者,无论是决策者、学者、投资人,还是企业经营者、青年学子,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需要逐步形成关于新式工业化、新式全球化的深刻认识。本书不仅提供了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实践与道路探索贯连起来的整体分析框架,也提供了在政策决策、企业发展和创新实践中大量宝贵的细节。本书的写作立足于中国学术界在过往相当长一段时间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转而重塑认知体系的努力,它依然线条粗粝,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其价值在于提供了新的认识框架和方向:启发政策决策者以更具有系统性和历史性的视角来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面临的挑战,并为提高中国社会对于工业创新发展的认知水平垫下一块铺路砖。
正在步入社会或者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一代,是中国第一批在结束“短缺经济”、经济融入全球化、自主创新崛起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批没有在“百年耻辱”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新一代。在展望他们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之余,向青年一代传播中国工业创新的奋斗历程依然是重要的。中国工业奋斗的集体记忆的传承将有助于他们在新时期更深刻地理解自身所面临的斗争与使命;而随着时代的进步,青年学子们对于本书的批评乃至批判,也势必有助于他们更扎实地构建起有关中国工业发展和创新竞争的理论视界。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