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用线条语言讲述清代疆域形成的历史——读人大社《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 - 文史地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文史地理
用线条语言讲述清代疆域形成的历史——读人大社《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
赵新
2004-01-08 10:07:03  来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中国建立大地坐标系统的实测地图萌芽于西方测量技术传入的明代,实际上开始于清康雍乾时期。康雍乾时期绘制的地图,类型丰富,数量繁多,在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巅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清廷于这一时期利用西方近代测绘技术,进行了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活动,将结果绘成舆图,并把地图测绘与版图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康雍乾时期地图的研究还远未达到充分的程度,研究资料仅利用了现存在档案馆和图书馆中大量文献和地图中的一小部分,研究范围也多局限在某一地域之内。而在边疆史研究领域,由于清代是距离我们今天最近的一个朝代,因此,对清代疆域形成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历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边界划分,总是同地图标示联系在一起,由边界划分而形成的国界也总要用地图来表示。但从地图的角度来审视此问题的成果尚不多见。200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孙吉吉博士撰写的《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一书,以康雍乾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舆图为例,以大量档案文献材料为基础,对这一时期地图绘制的历史及地图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地图与疆域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一书没有将研究重点过多地放在对地图测绘手段、测绘结果精确与否的考察上,而是从更为相对的角度来审视地图,即把地图视为能反映制图者空间观、政治势力以及与外界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化和意识上的人工制品,对当时的疆域问题进行了探究。
 第一,《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一书对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该书指出,绘制地图是中国传统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人对版图的理解是“国家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地”。人口和土地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最基本要素,二者密不可分,地图则反映了国家对二者控制的结果。从清初制图活动的实践来看,一般都是在清廷的主持下进行的。因此,地图更多体现的是统治集团的意志和利益。以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例,这件伟大作品的完成,主要依赖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清廷,确切地说是康熙帝,一是西方耶稣会士。而促使二者联手进行此事的契机则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康熙帝以往的疆域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从而渴望对清朝的版图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了解。康熙帝认为在西方科学技术指导下所绘制的地图可能会使他更准确,更清楚地洞悉帝国版图,因此才推动了这项工程的进行,政治因素是考察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的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方面。
 第二,该书对康熙《皇舆全览图》与乾隆《内府舆图》对清代疆域的标示情况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指出,这两幅地图均对当时的疆域进行了标示,形成了一条边界线。通过研究,该书将地图上疆界的形成归纳为三种模式:通过订立条约来确定边界,如中俄东段和中段边界及中国同廓尔喀之间边界的形成;按照传统习惯线来划界,典型的是康熙年间中朝之间边界的确定;军事战争胜利之后的划界,如乾隆朝取得对准战争胜利后,清朝与哈萨克、布鲁特等政权之间的边界的划定。
 第三,该书以个案分析的形式对统治者的主观因素在清朝疆域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指出,由于任何地图都不能脱离它所产生的背景而成为纯粹客观的表现物,因此,各种现实因素及制图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着地图所体现的内容。尤其是在封建时代里,帝王的思想和意志往往会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清代疆域的形成过程并非像在地图上所表现的那样简单,而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第四,该书通过对康雍乾时期清廷对北部边疆治理情况的考察,提出,清廷十分注重用舆图来表明自己的疆域范围,并力求地图的精准性,这种舆图绘制观念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但是,从疆域观上来讲,清廷与当时欧洲国家相比,则明显滞后了。虽然《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的相继签署,使得清朝在处理同周边的国家和政权的关系上,除恪守传统的朝贡体系外,又添入了条约关系。清朝统治者传统的疆域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与以往各朝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然从本质上而言,“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的观念仍是清朝处理边疆问题的主要指导思想,其制约着清廷对边疆尤其是边界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步入近代以来,中国边患四伏,除去中国国势衰微,强敌环伺这一主要因素外,清廷本身对边疆地区的施政不利也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第五,就如何评价康雍乾时期的制图学这一问题,该书指出,中国虽然很早就形成了绘制地图的传统,但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由于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西方测绘技术而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当时在华耶稣会士的努力。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制图传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并存,乃至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与耶稣会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则来自于当时中国的现实需要。西方制图技术在康雍乾时期曾经辉煌一时,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它并没有将中国制图术从此引上西方的轨道,欧洲制图术也没有取代中国传统制图术的地位,中国传统的制图术依然在流行着,直至鸦片战争以后。这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17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