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交错》(订购)
作者:任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交错是“切实实施民法典”的重要维度。本书以清华大学实体/程序交互的模块化民事诉讼法教学体系为主要内容,共分为15讲,具体涵盖了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民法典视域下的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视域下的民法典,民法典的实施与民事诉讼目的之重塑,请求权基础规范与诉讼标的规范的协同,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的关系重塑,实体/程序交互的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分配的程序导向反思,形成判决与虚假诉讼的规制,实体导向的必要共同诉讼,连带责任的共同诉讼类型,必要共同诉讼程序导向的反思,实体导向的法官释明论,民法典和公司法的诉讼分析以及实体/程序交互的股东代表诉讼。本书提出了实体/程序交互的民事诉讼“一、二、三、四”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是清华大学特色课程“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指定教材。
序言
走在充满荆棘与鲜花的道路上
作者:张卫平(清华大学教授、烟台大学黄海学者特聘教授)
在国内,倡导在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结合,清华大学的青年长江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任重副教授肯定不是第一人(江伟教授、李浩教授等学者也都提倡过);在对民事诉讼法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任重博士也一定不是第一人(在有关实体法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结合,关注程序法问题的实体法学者也有不少,如著名民法学者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崔建远、长江学者房绍坤教授等)。虽然人们在对民事诉讼具体制度进行研究时都可能会注意到实体法的规范和理论与民事诉讼理论的相关性,例如当事人适格、共同诉讼、第三人、诉讼标的、诉的变更、诉的合并等,无一不会涉及实体法规范及实体法理论,但有意识地切入实体法领域,将程序法的理念、理论、方法融入实体法、关照实体法,从程序法和实体法两个维度审视实践与理论问题,并系统地展开这样的研究,任重博士应该是第一人。
我对实体法与程序法交叉研究的兴趣,缘于两个讲座和一本书。“两个讲座”是指1993年我在东京大学访学时听过的两个讲座——一个是东京大学民事诉讼法学教授高桥先生讲授的“实体法中的程序法”,另一个是东京大学民法学教授讲授的“程序法中的实体法”。“一本书”是指东京大学法学部原部长兼子一教授的《实体法与程序法》。虽然当时没有完全弄清两者的关联,但它们至少对我认识两者的关系有了启蒙作用。不过遗憾的是,我在两者的交叉研究方面没有走得更远、挖得更深。好在任博士在这方面有所发扬光大。
任博士在学术研究上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研究不仅在“主场”——程序法领域展开,以民事诉讼法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同时也在“客场”——实体法领域展开,并且将后者作为主战场之一。我谓之“双面交叉研究”——以乒乓球中的“正反两面攻”或“正反弧线球”打法喻之是妥当的。对比之下,实体法学者中鲜有深入作为“客场”的程序法,从实体法视角对程序法问题“发声”的(在国外有,例如日本东京大学的石田穰教授作为民法学者涉足证明责任的研究;同为民法学者的奥田昌道教授、加藤雅信教授参与了诉讼标的的研究)。如果有像任博士这样的程序法学者在实体法领域中如此发声,当有助于避免实体法学者在实体法与程序法交叉研究问题上偏离程序法的“五线谱”现象(程序法学者在交叉研究中自然也要靠实体法的“谱”)。
民法典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宠”,民法典的实施正在带动整个私法法治的建设,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法治发展的进程。但在民法典制定中也存在着民法学者独自前行、自顾自的情形。例如,民法学者在引进英美民事实体法律制度时就存在未能充分考虑程序法上英美法与大陆法诉讼体制的界别问题,没有考虑实体法律制度的移植是否会遭遇程序法上的“排斥”,给程序法的制度安排制造障碍和麻烦,“行为禁令”即为一例。因此,在实体法的建构和实践中需要更多的程序法学者发出应有的声音,“温馨提示”实体法学者,注意不要“跑偏”。
“客场作战”,显然难度要大得多,主要的问题是对“地形”不熟。这里所言“地形”,包括实体法的具体规定,实体法中特定概念的内涵、话语表达方式,实体法规定的背景,实体法学者的思维方法和理念等。不了解这些,拿着“程序法”的武器是无法施展拳脚的。实体法学者会认为,此研究者是在班门弄斧。因而,在这个意义上,任博士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之路。可以想象在这条路上,任博士还将付出多少艰辛。
然而,一条充满荆棘之路同样可能是一条鲜花盛开之路。任博士在这条路上,不断披荆斩棘,也不断迎来鲜花的拥抱。任博士的《形成判决的效力——兼论我国物权法第28条》(载《政法论坛》2014年第1期)一文就是其证明;同年发表的《论虚假诉讼——兼评我国第三人撤销诉讼实践》(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又进一步运用了这种方法,拓展和深化了实体法、程序法的交叉研究;之后发表的《担保物权实现的程序标的:实践、识别与制度化》(载《法学研究》2016年第2期)将这一研究方法的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任博士的“双面交叉研究”的路子变得更加宽广,可谓前程似锦。任博士已经与出版社签约,准备撰写民法典的程序法解读之作,即将展开一幅更为宏大的、壮观的,关于实体法与程序法交叉研究的“画卷”。
“双面交叉研究”简直就成了任博士研究成果的“收割机”,学术的“鲜花”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不断绽放!2021年任博士获得了“青年长江学者”的荣誉,此乃实至名归。在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任博士已成为先锋和中坚,立于学术研究的前沿,成为青年领军。对此,应该没有疑义。
任何成功都是由辛勤和才智铺就的,这话有些老套,却也是实话。任博士是勤奋努力的,以我的感受而言,他的勤奋是少有的,学习、研究就是他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学术“雷达”始终全天候开放,随时捕捉学术上的任何蛛丝马迹。扎实的学术根底、娴熟的德语工具、敏感的学术触角、善于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条理清晰的辩证思维、高效的资料收集、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这些功力的存在,学术上的成功是必然的。可以说在学术上,任博士已入佳境,继续前行,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前景。
当然,学术之路没有止境,依然任重而道远,就像任博士的名字所赋予及承载的意义一样。
向前!需要注意的依然是飞行的姿态——平稳而坚定!有稳定的姿态才能飞得更远!
注意!鲜花丛中亦有荆棘!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