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养娃的路上,你是否也曾感到焦虑和用力过猛?传统的办法好像总在“控制”与“放任”之间摇摆,难以真正抵达孩子的内心。
杰恩·梅杰女士的畅销经典《双向养育》迎来10周年修订版重磅回归!这一次,它将继续指引我们打破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双向赋能。
这本书的核心主张非常鲜明:“育儿先育己”。它坚定地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拥有怎样的过去,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强大而称职的父母。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它融合了心理咨询、人类学等多学科智慧,核心在于构建健康的家庭“人际关系”。
书中深度融入了108个真实案例,堪称一本经过数万中国家庭亲证有效的养育指南。如果你正在寻找一种能让孩子自信、独立,同时又能让亲子关系变得温暖而紧密的方法,那么这本《双向养育》或许就是你一直在等待的答案。

《双向养育(修订版)》(订购)
作者:杰恩·梅杰(Jayne A.Majo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了一套经数万家长亲证有效的养育和家庭关系处理方法,突破传统的专制型和娇纵型养育方式,提出建立在爱、尊重和规则之上的养育理念。基于作者连续25年服务超过15000个家庭的教育培训和咨询经验,“双向养育”特别强调“育儿先育己”,提倡父母把养育的注意力从孩子转向自身,唯有改变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全书案例丰富、思想方法深刻,既有面向未来的科学养育方法论,也是一部现代、系统和全面的家庭关系构建与维护指南。
作者简介

杰恩·梅杰(Jayne A.Major,1937—201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家庭治疗,综合1980年代以来心理学领域、家庭治疗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创办了“双向养育”(Breakthrough Parenting)课程,受到广泛认可,被证明尤其适合现代家庭。
译者简介

欧阳晖,美国双向养育成长课程中国首位认证导师(CBPI),亦是两个女儿心中“最好的爸爸”。曾于知名企业深耕人力资源管理,后移居加拿大开启全职父亲生涯,十年间辗转中西,在陪伴女儿读书、辅导课业、滑雪训练和日常谈心的点滴中,完成从企业管理者到家庭教育实践者的转型,其间帮助众多中国家庭建立良性亲子关系,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现任上市公司高管,在重返职场后仍坚持与女儿的固定沟通时光,践行“养育是父母和孩子共成长的人生旅程”的生命哲学。
精彩书摘
序
拿到《双向养育》,吸引我的首先是书名。双向养育的指向是双向的,既有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引导,也有孩子对父母的反哺教育。这就传达了一个正确的理念:养育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输出、单向施压,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进步、成长。
我从事青少年研究40年、家庭教育15年,对双向养育的理念深有感触。传统意义上,我们一谈到家庭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家长如何养育、教导与管教孩子。这其实是狭义上的家庭教育。从当代社会学理论出发,家庭教育是广义的,即在一个正常家庭中,丈夫、妻子和孩子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而教育则包括“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夫妻教育”,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教育、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关系。用通俗的话来说,亲职教育就是“今天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目的在于帮助父母有能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成为称职的父母;子职教育则是“今天如何为人子女”的教育,旨在让孩子学会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夫妻教育就是“今天如何为人夫妻”的相互教育。对上述三对关系的处理都隐含着“双向”之理念。
《双向养育》中提到的“弱者永远无法成为强大的父母”表明:第一,不是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就能成为好父母,而是为人父母首先要拥有对孩子正确的爱、正向的养育方法;第二,家庭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做好自我教育。《双向养育》一书的核心思想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如何应对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以及我们每个人如何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时下,我们不少家长在对待孩子时乃属“三过父母”:过分宠爱、过高期待、过度教育。家长老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做不好,过度呵护。很多时候这种呵护远远超过了适当的度,变成了越俎代庖:替孩子把饭菜放到嘴中,替孩子系上每个衣扣,替孩子收拾好书包;早上一遍遍叫孩子起床,仿佛要迟到的似乎是我们而非孩子,晚上一遍遍催孩子做作业,仿佛这是我们的责任……不可否认,当代中国儿童从小面临许多成长压力,生怕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许多家长提前“抢跑道”,而教育“内卷”导致家长与孩子都出现心理焦虑。在这方面,我高兴地看到《双向养育》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方法。
第一,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独立面对问题与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而非家长事事大包大揽。如何让孩子有力量面对压力?其实可以通过允许孩子犯错、承担后果,从中吸取教训。通过如此循环来不断训练孩子习得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自信、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孩子,面对周遭的事务,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做出正确选择并有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就是当前“子职教育”的任务。
第二,帮助孩子建立“钝感力”,让他们拥有安全感。所谓钝感力,就是不要凡事过于敏感。现在不少孩子受父母保护过度,加上过早接触智能手机,导致性格内向,不会与同学相处,并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好,凡事小心翼翼,生怕出错,我将之称为“钝感力”不足。而孩子的安全感则来自父母对孩子拥有无条件的爱,在家庭中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会感受到确定性,不用担心自己做错了事情会受到父母责骂或失去父母对自己的爱。
第三,家长必须区别对待孩子和孩子做的事情。《双向养育》一书对此给出了较清晰的说明。事情本身有对错,对于错误的事情需给予纠正,但父母需要注意,不要把对事情的负面、否定的态度迁移到孩子身上,甚至对孩子持全面否定的态度。有言道“孩子仅仅是做错了事,并不是做错了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平等、包容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理更健康、状态更平稳,因为孩子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使他们也更加懂得要孝顺、孝敬父母。这种爱是双向奔赴的,这可能就是《双向养育》带给读者的最大启发。
做父母是世界上一项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虽然这项工作目前仍不需要任何资格认证。许多家长稀里糊涂的,头疼于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其如此,不妨提前学习,先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然后以正确的方法言传身教,去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完整发展的孩子。《双向养育》在这方面,还有许多令人深省的观点和内容,值得中国父母学习和践行。限于篇幅,在此只能择其一二与各位家长、读者分享并推荐。
杨雄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