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订购)
杨通进 著
贵州大学出版社
前 言
环境危机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构性特征,所以环境伦理的应运而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中国环境伦理学会会长杨通进教授的《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从反思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当代人(特别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伦理原则入手,对人类彻底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和鞭辟入里的论证。杨通进指出:“作为一种全新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一个革命性的变革就在于,它在强调人际平等、代际公平的同时,试图扩展伦理学的视野,把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环境伦理学就包含了种际伦理、代际伦理和代内伦理的宽广的伦理框架。
杨通进教授提出了“超越与整合——走向一种开放的环境伦理学”的观点,探讨了从儒家道德境界论视角整合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可能性及途径,还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动物保护思想,这些都体现了极为鲜明的中国视野,而这恰好就是在西方环境伦理学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为讨论焦点之外的第三种声音,即超越与整合。杨通进教授对此解释说:“面对这些争论,我倾向于从一个包容的角度看待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有其各自的长处,比如说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些基本诉求,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化为政策、法律,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共识,在短期内比较容易付诸实践;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容易被民间环保组织接受,而且他们强调最终要改变人类的价值观,这是比较符合发展方向的一点。所以,我主张整合两者的长处,同时避免各自的一些缺点。因此,我也提出了‘四种境界’的说法:人类中心境界、动物福利境界、生物平等境界和生态整体境界。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生态整体主义的优势和合理性可以分别在这四个不同的境界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类中心境界是环境保护的最基本的、可以普遍化的境界,必须要用法律来强制性地加以推行。动物权利境界、生物平等境界和生态整体境界则是环境保护的高级美德。如果我们能够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综合起来,可能在实践层面上就可以先做一些容易的事。因为改变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来实现。这样我们不用陷于太多的争论,而是把精力放在可以达成共识、可以付诸实践的方面,这样对解决环境问题比较有利一些。”
环境伦理学一方面不得不直面因现实问题而存在的困难,一方面又要解决学科内部基于不同立场所产生的诸多争议。杨通进教授的超越与整合的观点,对环境伦理学面对的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有所兼顾,具有理论的独创性和实践的指导性。
本书于2007年由重庆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界的极大关注和广泛赞誉。适逢贵州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我们将此书收入“百年贵大学术精品文库”再版,以飨读者。
来源:贵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