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吾乡: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纪实》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吾乡: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纪实》书摘
2025-11-14 08:40:21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吾乡: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纪实》(订购)

仇焕广 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搬迁中的家族

  元明时期,卯氏先祖在草海之滨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清朝中期,战火波及草海边,打破了卯氏先祖世居草海的幻梦,他们被迫踏上了漫长的迁徙之路。卯稳树的先祖带着妻儿老小从此告别草海坝子,一路颠沛流离,走向了乌蒙大山深处。卯氏先祖翻过一道道山梁,辗转来到了如今的海拉卯家箐一带,在此地繁衍了两代人。之后,卯家祖辈再次带领族人向着大山深处迁徙。他们顺着山梁一路行走,终在牛栏江边停下了脚步,在现今的大石头组落地生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大石头组背靠百尺悬崖、前临奔流湍急的牛栏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躲避战乱的绝佳宝地。一路迁徙、一路流浪,在此地落叶生根、开花结果。就这样,草海之滨的卯氏一族,终在这“桃花源境”开枝散叶。

  卯氏家族在大石头组繁衍了八代子女,在八代人的更替中,大石头还是当年的“大石头”,可大石头外的世界却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尺悬崖与奔腾的牛栏江已不是战火年代的天然屏障,反而成为大石头与外界联系的重重阻碍。卯稳树、卯昌富经历了闭塞与开化的父子两代,从与世隔绝到融入社会,他们的搬迁故事是四代人、两个时代的缩影。

  卯稳树,现阶段卯家长者。1969—1984年担任大石头组生产队队长,带领大石头组村民进行生产劳动。1983年逢大旱,庄稼歉收、粮食紧缺。卯稳树出门务工以购买粮食度过荒年。1984年夏,卯稳树返家辞去生产队队长一职,此后几乎从未离开过大石头组,深耕土地,靠天吃饭。2016年与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久做其搬迁思想工作未果,遂暂缓搬迁。

  2018年,工作组再次入驻大石头组,并将卯稳树孙辈接至威宁县城读书。同年4月,卯稳树之子卯昌富外出务工返乡,搬迁至威宁县城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安置社区。卯稳树与其妻子高关妹仍留在花果村大石头组照顾其九旬老母亲何莲美,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钉子户”。2018年8月,威宁县县委书记亲自前往大石头组,说服卯稳树夫妻及其母亲最终搬出大石头组。

  高关妹,卯稳树之妻。2018年跟随丈夫卯稳树及家人搬出大石头组,入住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安置社区。

  何莲美,卯稳树母亲。2018年跟随其子一家搬出大石头组,入住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安置社区。

  卯昌富,卯稳树长子。1972年出生。读完小学一年级后未曾继续接受教育。1988年始,年满16岁的卯昌富与同村人出门做苦力,主要在牛栏江对岸的云南会泽火红煤厂下井挖煤、背煤。2004年,32岁的卯昌富与邻村的陈庆花登记结婚。婚后,农忙则在家务农,农闲则出门务工。其弟卯昌云结婚后,家族分家,其父母与祖母单独居住。

  陈庆花,卯昌富之妻。2018年跟随丈夫卯昌富及家人搬出大石头组,入住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安置社区。

  卯会朵、卯申文、卯米会,为卯昌富子女,先后就读于花果小学。2018年3月,威宁县政府将卯家三姐弟及大石头组其余几位学生送至海拉红辉小学借读。2018年4月底,卯昌富一家搬迁到威宁县城,卯家三姐弟也一同前往威宁县易地扶贫搬迁的配套小学、初中就读。

冲击与乡愁

  这场浩浩荡荡的大迁徙,对于世世代代依山而居、“靠山吃山”的村民而言,无异于一场撕心裂肺、“伤筋动骨”的剥离,几多辛酸,几多眷念,几多不舍;同时,又有几分好奇,几分期待,几分欢喜。“出山”,意味着离别家园,告别传统与故土,走出贫穷与困顿,走向自力与变革,走向光明美好的幸福生活。“进城”,意味着迎接挑战,接受动荡与漂泊,直面陌生与未知。也许,将根本改变原本的命运轨迹,改变未来的人生走向。那么,是接受一成不变的安贫守困,还是选择“劳心费力”地尝试革新?是顺应历史潮流迎风而上,还是拒绝改变奋力抵抗?怎么办?该怎么办?能怎么办?无论政府还是个人,都将面对这一个个沉重的话题,都将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2018年4月27日,贵州省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的卯昌富一家在这一天搬出大山,来到威宁县城开始新的生活。在“出山”的最后时刻,卯昌富一家与哺育了他们数代人的小山村做了道别。沿着溜索跨过牛栏江,借道云南会泽来到了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的安置社区,开启了一家人的“进城”生活。“出山”与“进城”,是当地政府长期工作的成效,也是卯氏一家多次思考后的最终选择。

  “走也走不了,死也死不掉,给大家添麻烦了。”九旬高龄的何莲美在儿孙即将搬离大石头组的时候连声说道。这位裹着小脚的太奶奶在大石头组生活了一辈子,从未想到会有搬出大山、走进城市的一天。考虑到年事已高,并且从未坐过汽车,老人只能暂时留在老家。何莲美对易地扶贫搬迁了解不多,对那些宣传的政策性词汇更是一无所知,她只知道搬出去之后她的重孙辈读书就不会那么辛苦。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百年之后能在老家的坟地“入土为安”。在这次搬迁中,年事已高的她似乎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只能跟随儿孙“出山”。

  “糠箩搬到米箩里,豆腐搬到肉锅里。”卯稳树在进城后有感而发。自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入驻大石头组后,卯稳树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逐渐有所了解。曾经做了十多年生产队队长的他一开始也对“出山”“进城”充满了怀疑。微薄的低保金和生计方式的改变,让这位老农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困惑,这也促使他成为“搬迁顽固分子”。一些关于搬迁的谣言和对九旬母亲的顾虑,更加强化了卯稳树留守大山的想法。最终县委书记亲自上门做工作,逐渐消除了卯稳树心中的顾虑,他才决定带领儿孙渡过溜索搬出大山,踏上进城之路。

  一开始,孩子们对于新的生活充满了疑惑和不安。特别是搬迁到县城后的学校生活,与他们之前在花果村截然不同。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一切都那么陌生。他们能否适应这里的生活?他们能否找到自己在这座城市中的位置?他们能否跟上新学校的课程?新环境中的同学们是否友好?这些问题在他们心中反复出现。然而,这些担忧并没有持续太久。从花果小学转到威宁县城的小学,再到威宁县第十一中学,孩子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令人惊讶。仅仅几个星期,他们就与新的同学打成了一片。也许是搬迁前的艰苦生活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也许是新同学的热情感染了他们,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归属感。刚认识新同学时,卯米会感到有点害怕,因为大家相互之间都不熟悉。但现在,她交到了好多新朋友。姐姐卯会朵自从来到这边读书,跟以前的小伙伴交流的机会变少了,好在能交到新的朋友。遇到新的朋友、新鲜的事情总是令人开心的。

  搬到县城上学,不再需要每天跋涉三四个小时的山路。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快速成长,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无论是教室设施、教育质量,还是老师的教学态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新学校的老师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节奏,也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妹妹卯米会来到城里读小学,成绩比以前好多了。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助下,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进步,更在心理层面上获得了成长。他们学会了面对变化,学会了迎接挑战。他们的未来,已经不再是那条泥泞的山路,而是一片充满可能的广阔天地。

  孩子们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个体的改变,更揭示了教育对整个社区的深远影响。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境,更从根本上改善了他们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教育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也为整个地区的未来发展铺平了道路。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老一辈的搬迁移民就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的老农,他们所熟悉的谋生方式,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里刨食,靠天吃饭。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变,对未知的不安和怀疑转化为最深的执念—“我们就不搬,搬迁去了维持不了生活”。土地与家园,是国人的魂梦所系,而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户来说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依托。数千年农耕文明孕育出的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有浓厚的家园情结。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纵是华屋豪宅,总不如自己的一方茅屋安适自在。山川大地出产的五谷杂粮,营养我们的肠胃,安抚我们的肉身;祖祖辈辈安身立命的故乡热土,滋养我们的精神,寄托我们的灵魂。十里八乡约定俗成、世世代代沿袭遵奉的乡风民俗,便是历久弥坚的家园情怀,人人遵守,代代传承。可如今,故土难离终须离。大山是养育之地,也是阻隔通向未来的桎梏。在政府帮扶下,他们告别这不易生存的深山祖屋,奔向一片新世界新天地。“出山”何其难,“进城”何其幸。

  从“出山”到“进城”,从农村村民到社区居民,意味着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身处时代裂变中的昔日村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上楼的居民”,他们在进城后是否有足够的精神准备?是否理解?是否接受?欢喜、愉悦、焦虑、矛盾、纠结、困惑,在朝阳新城的安置社区中我们看到一组组鲜活的人物群像,看到了昔日村民们如何一步步走进并渐渐融入城市,开启他们的新生活、新人生。

  本文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吾乡: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内容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吾乡: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2025.08.15 10:45:57)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吾乡: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纪实》自序 (2025.08.14 13:41:46)
  • 陈锡文:美丽的中国乡村必将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吾乡”——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吾乡: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2025.08.14 13:32:10)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