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追溯文化背景 揭示文化意味——《文化与诗学丛书》评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追溯文化背景 揭示文化意味——《文化与诗学丛书》评介
傅德林
2004-11-03 16:21:39  来源: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同样古老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文化也是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书中曾说:“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在全国兴起,且越来越热,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化研究的理论文章、学术专著、研讨活动也越来越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文化与诗学丛书》(共10册),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是一套内涵较为厚重的丛书。这10本书的内容不尽相同,切人的视角各有差异,著作者的个性也较分明,但方法却都是“文化诗学”的。纵观全套丛书,涉及以下几个共同的话语。

 谈古论今——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现代文化的伟大先驱者鲁迅在《文化至偏论》中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期望:“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这将使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他的期望在今天正在变成现实。90年代文化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文化现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的方向深入,市场化、世俗化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感觉到了文化研究的理论魅力。把现代的理论目光投向历史的文本上面,将其中一切对今天仍具有意义的东西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呈现出来,使之成为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资源和参照系,是本丛书的一大特点。作者从文学理论的视角出发,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将古代文论与古代哲学、宗教、伦理、艺术以及政治制度、民风民俗、自然环境、民族交往等等文化历史因素视为一个彼此相连的整体,不仅仅局限于诗、文、词、赋、小说等文学类型的评论方面,对其他非文学文类中的诗性特征(如诗意性、境界、现代性等)也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来看待。丛书涉及的话题包括中国古代文论十大家孔子、孟子、庄子、陆机、刘勰、钟荣、司空图、严羽、李贽、王国维的文学主张和文论解读;宋代文学观念与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态,宋学(包括王学、二程之学、关学、蜀学)的核心范畴和宋代诗学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宋诗与唐诗的差异;明前期诗文观的研究,台阁体、前七子、山人文学、唐宋派的思想基础、审美精神及其影响;晚清及近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体验,如李宝嘉、王韬、黄遵宪、刘鹗、苏曼殊等作家的文学思想和文化追求。这些论述无论是材料爬梳之细密还是持论见解之深刻、方法的合理与科学,都是颇为独到的。

 谈西论中——开放自我与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点,但是就缺少(是缺少,而不是没有)两样东西——民主和科学,所以“五四”时期的先辈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西方,打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发展。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西方,探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诗学思想,是本丛书的又一个特点。作者认为,中国的文化批评不能照搬西方,更重要的是回应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挑战。文化研究的对象、主体、方法是什么,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现代性对中国的文化研究有哪些影响,丛书都作了可贵的探索与研究。在研究和借鉴西方的文化理论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新型学科——翻译文学,作者对翻译文学的概念、特征、功用、方法、标准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研究,认为翻译活动促进了本土作家的创作活动,对新文体、文学类型的引进,新思潮的发动都有深刻的影响,如政治小说、侦探小说、新诗等,包括许多新词语的出现和使用,也都得益于翻译文学。因此,翻译文学不单是文学活动,也是文化活动。作者相信,通过中西对话——沟通、融汇、吸收、交流、碰撞,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获。本土的优秀文化和西方的先进文化二者相融合,就是21世纪的中国的崭新文化。

 宗教与诗学——诗人(作家)的宗教情结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一直与诗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方主要是基督教,中国主要是佛教,丛书作者重点论述了俄罗斯文学与宗教,考察了巴赫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作家生活中的宗教经历和宗教文化语境,揭示了作家的诗学原则是如何在宗教文化语境下生成的,即宗教文化是如何对诗学原则的生成发生作用的。其中以巴赫金的文化诗学、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研究更为详尽。相比之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就更为显著,中国古代的诗人,对佛教似乎情有独钟,像唐代的王维、韦应物、刘禹锡,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与禅僧过从甚密,所写的诗染着浓厚的禅味。此外,也有一些僧人诗写得很有名,如唐代的皎然、五代的贯休、宋代的惠崇等。在诗学评论方面,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细致地论述了“以禅喻诗”这一理论问题。晚明的个性解放思潮也与佛禅有密切的关联,其代表人物李贽等人,心仪佛家那种直行真心、纵横无碍的精神,从禅家的“本来心”引申出“童心说”这一文学理论观点,给明末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风。因此,作者认为诗情画意的文学本身包含了神话、宗教、历史、科学、道德、政治、哲学等文化含蕴。宗教与诗学(或称文学)也同样,谈论诗学离不开宗教。当然,这里仅讨论宗教与诗学的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一面,而不涉及宗教本身的内容。
 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标志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状况,另一方面也标志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已成为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中不同地域和民族发展的关键课题。古今结合,东西对话,采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构建21世纪的中国“本土”的文化,是本丛书的研究重点,也是本丛书作者们的努力方向!

 附:《文化与诗学丛书》10册书目
 《禅与诗》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
 《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
. 《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
 《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
 《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
 《巴赫金的文化诗学》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翻译文学导论》
 《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


摘自:《大学出版》2004-03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