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果真是非逻辑的吗?——读《逻辑时空丛书》 (赵敦华)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果真是非逻辑的吗?——读《逻辑时空丛书》 (赵敦华)
赵敦华
2005-11-24 17:17:16  来源: 北大出版在线(综合编辑室)2005-11-21 
 
 为了“证明”中西文化有着根本不同的特质,一些人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人重综合,西方人重分析;中国人讲融会贯通,西方人讲二元对立;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这些说法都归于这样一个区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逻辑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则是非逻辑的。且不说“思维模式”是一个可疑的西方哲学概念,认为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固定不变的、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这本身就是“二元对立”的“西式思维”,我们中国人凭什么要相信它?

 不过,这套说法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证据”,大有让人不得不信的势头。比如,人们常说,西方人发明了数学、科学和逻辑的体系,而中国人有源远流长的 “天人合一”传统;西方哲学充满着推理和证明,中国哲学充满着诗意和体悟;如此等等,这些岂不是都表明了中西思维模式的根本不同?在我看来,这些数学、科学和哲学上的“证据”,都经不住认真推敲,真正有分量的证据可能来自语言学。一些比较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用中文和西文在表意方式和语法结构上的差异,证明这两种文字使用者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文使用者需要动用大脑左半部分掌管抽象思维的部分,中文使用者则经常使用大脑右半部分负责感知图像的部分,因此两者的思维方式分别侧重于逻辑和直观。但这还只是一个假说,如果这个假说能够成立,需要有这样的证明:在日常使用中,西文的逻辑性强,而中文的逻辑性不强。但是,西方人写的逻辑学教科书和普及性读物,经常引用日常口语、新闻媒体、公共宣传,乃至学术著作中的大量例句,说明西文中充满着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这就证明,西文并无“逻辑性”这样的内在特质,逻辑性强是训练出来的。我常想,如果中国人也能用同样的方式证明:第一,中文里符合逻辑的表达方式不输于西文的;第二,中文里的不合逻辑的表达类似于西文的;第三,同样的规则和训练,对中文和西文的使用者有同样的效果:加强表达的逻辑性,纠正不符合和违反逻辑的表达;那么,从语言学上来证明中西思维模式根本不同的企图,便不攻自破了。

 现在好了,我们有了一套这样的书。这就是刘培育主编的《逻辑时空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据“总序”,这套书受到英国逻辑学家斯泰宾的《有效思维》启发而撰著。那本书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社会不讲逻辑、甚至反对讲逻辑的情况而写的。”读者可以发现,英文中充满的那些逻辑错误、混乱和模糊之处,中文里同样具有。反过来看,英文中的逻辑推理,中文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在这一方面,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使人大开眼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诗词是中文的“形象思维”的“非逻辑性”的最好例证。但此书证明,古诗词中亦有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意境,亦有逻辑推理。比如,“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作者分析道,第一句说明官仓贮粮丰富(否则老鼠不硕),第二句说明疏于管理(否则老鼠怕人)。我要补充一句:这两句是后两句“健儿无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的力量所在。如果官仓无粮,或者有粮而又妥善地保管,以备更大的用途,只要其中有一点为真,那么,“健儿无粮百姓饥”就怪不得官府了。只有在这两点都不能成立的情况下,后两句的谴责才义正辞严。如果允许我用非逻辑的方式表扬逻辑,我要说,这句诗是“辞严”(逻辑推理严密)而“义正”。

 《咬文嚼字的逻辑》、《点击思维》、《逻辑与智慧新编》、《笑话、幽默与逻辑》等书,饶有兴趣地写了大量的无意或有意地不符合或违反逻辑而产生的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效果。在西文中也比比皆是。就拿无处不在的“人”来说,英国反达尔文进化论的人用“你的祖先是猴子”羞辱支持“猿是人的祖先”的人;中国售货员用“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你服务”拒斥顾客。他们都犯了混淆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那个英国人把进化论中的集合概念“人”当作了适用于每个人的普遍概念,而那个中国人把“人民”这一普遍概念当成不适用每个人的集合概念。

 不要以为这样的错误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它也可以引起著名的哲学争论。在西方,柏拉图说 “人是无毛的两脚动物”,这里的“人”是集合概念;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里的“人”是普遍概念。在中国,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他们所说的“人性”虽然都是集合概念,但孟子的“人性”是属概念(“人”),荀子的“人性”是种概念(“动物”)。这四个人都在说人,但说的不是同样的“人”,却分别在西方和中国引起了历史悠久的争论。至今人们还在争论不休,甚至还有新的发展,如用孟子的“性善说”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说”。为了“人”的概念混淆,多少人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由此可以知道,学习逻辑多么重要。

 以上是我为满足比较中西文化的需要而从这套书学到的道理。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这是一套值得用心读的书。其他读者的需要可能与我的不同,但只要用心读它,都能有不同的收益。

 来源:北大出版在线(综合编辑室)2005-11-21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