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走向中西融合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评价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走向中西融合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评价
郑航
2002-09-30 09:16:15 来源:
檀传宝博士新作《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对象的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从如何发挥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确实提高德育实效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原理的几个基本命题——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教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德育环境等,作了深入系统的探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一,从人的社会生活出发,把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人作为德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原理》将德育定义为“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基于这一定义,论著从分析人性和探讨人的本质入手,提出“德性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和德育的本质,即“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存质量的提升”的观点。这显然是对“德育即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的深化和对各种简单以功能代本质德育论述的修正。此外,在分析德育过程,阐述德育课程、探究德育方法诸方面时,《原理》自始至终把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作为问题研究的核心,反映了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念。
第二,基于道德问题和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对道德教育课题进行多学科的整合研究,《原理》力求对道德教育的课题进行多学科的整合研究、在吸取各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论著中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和阐释,都能追寻到作者的此种心迹,如:对“教育主体”的研究,就吸收和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的研究成果,提出“德育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教育过程首先应当具有一种展现人类自由本质的活动——也就是具有成为审美对象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对德育实践中“教育者”等问题的研究由此也得到了深化。
第三,注意中西融合,在吸收和借鉴中外德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予以突破和创新。《原理》在论述上采用了问题渗透方式,即: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在对古今中外相关成果进行识别的基础上予以分类吸收和借鉴,做到中西融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原理》除了注重欧美道德教育的现当代研究成果之外,在不少方面还吸收和借鉴了许多前苏联的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另外,鉴于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原理》还注意到了台湾教育学界在道德教育的研究及其最新成果。
第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图避免应用理论研究中的空疏和偏激。《原理》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始终都把现实中的德育问题摆在研究的核心位置,通过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力争使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针对德育研究的实践中德育外延过宽、过泛的现象,《原理》主要从“学校道德教育”的角度人手,提出“守一而望多”的原则,不仅陈述了我国德育的实际、而且对这一实际予以分析和说明,对于德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德育泛化、不重视儿童的道德主体性、学科性德育课程变更频繁、活动课程与社会生活脱节等,《原理》也作了陈述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当然,由于学科特点和论著与教科书的矛盾,对于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圣贤人格和平民人格的统一,如何密切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于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做到教育与管理、评价、指导的紧密结合等,该书未能充分展开。诚如作者所言,“德育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但德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当然,希冀在一部著作中获得德育学的所有知识,得到解决德育问题的所有答案,对于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著作来说,都只不过是一种善良愿望。但是基于该书已经取得的诸多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该书的付梓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21世纪德育理论的发展和道德教育研究深入。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