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轻”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轻”
杨叔子
2002-10-09 14:25:17 来源:
《学术报告厅》第二辑《求学的方法》最近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收录了杨振宁、李政道、丁石孙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所做的学术报告。在大师们轻松的口语中,在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源于生活智慧的科学之美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报告人们对社会、对科学的反思,也让我们掩卷遐思良久。让我们打开书,从《求学的方法》中摘取片段,来享受大师们的灵性和深邃。(注:本版内容均摘自该书。)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1956年毕业于原华中工学院,曾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我们教育的弊病在于应试教育,现在大家普遍感到中小学是应试教育,而我个人感到高等学校也是应试教育,是找职业的考试教育。考是必须的,试是必应的;问题是考什么?应什么?问题就出在“什么”与“如何”上。就出现在所谓的应试教育。高等院校是工具性的东西在起作用,如果学生要找到好职业,就必须经过诸多的考试,只重视做事,不重视做人,不重视思维,急功近利,这就是应试教育,因此在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大学,出现了五重五轻,我认为“重”是对的,但“轻”是不对的。
哪五重五轻呢?第一点,重理工轻人文。重理工,对;轻人文,错。轻人文,使得学生的人文陶冶很弱,人文素养差,举个非常典型的例子,1982年我在美国的一个大学访问,有几位华人教授跟我讲,内地教育有个缺陷,什么缺陷呢?内地的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请问这种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我认为他们提得非常好,非常深刻,也非常生动,ABC很好——外语很好;XYZ很好——数学很好,业务很好;懂得美元、英镑——会打经济算盘;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祖国地理,对祖国的地理知之甚少;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太了解民族的历史,对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对祖国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一无所知,这种高层人才,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知之甚少,对悠久文化传统一无所知,可不可能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有感情?会不会为这个国家与民族很好去服务?现实的很多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个批评是对的。很多朋友讲,华中理工大学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搞得不错,1995年9月17日开考,一年一次,为什么开考?就是因为一个大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杨校长,我有件事想不通,作为一个中国的大学生,四级英语过不了关就不能拿学位证,这点我赞成,因为要改革开放,要中外交流,但是汉语错别字一大堆,用词不妥,句子不通,文章不顺,居然可以拿到学位证。请问杨校长,这应做何解释?”这个学生很不错,我感觉提得很好,就把这封信拿到校长办公会——我们最高的行政会上去讨论。校长办公会一致决定考中国语文,每年考一次,如果在校期间考不及格,专科不发毕业证,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发学位证。
为什么这么做呢?第一层,还是牵涉到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的问题,作为中国学生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搞不通,行吗?第二层,对中国语言不通,传统的文化和精神不了解,怎么可能对民族有感情?第三层,如果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古老的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得不到发展,那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必定是一个重大损失。我们绝对不是搞大国沙文主义,也不是搞狭隘民族主义,而是因为不发展自己的文化,显然是对世界繁荣进步的一大损失,所以我们决定考中国语文,这一举措得到广大学生拥护,并已初见成效,而且近年来势头越来越好。
第二点,重专业轻基础,轻学术基础。重专业,对,高等教育是专门教育;轻基础,错。就会使学生的学术眼光近视,无后劲。1982年我到威斯康星大学的时候,一个美国教授请内地去的一位副教授给他的本科生讲课,第一次讲课的时候,这位美国教授说:“你别讲了,下来!下来!”这位副教授问为什么?对方说,你讲的是一个职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教的课。这个副教授说好,把我们专业里深的内容拿出来讲。又讲第二次,还是被请了下来,还是职业教育。这回副教授怎么办?他把专业课最深的内容与他的科学研究里面最基础的部分拿来讲,美国教授讲这还可以。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对专业知识极其重视,而对基础的教育或者国外讲的通识教育重视得不够。
最近,在我们学校做了一年访问的日本访问学者,快走的时候和我谈话,谈了100分钟。到了最后,他说,他把我们学校的教育计划研究了很久,不像高等院校教育计划。我说:“为什么?”他说:“太失衡了,根本没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而理工科的课程也太专。”现在,我们的普通高等院校把专业的东西放那么多,那么重,那么窄,从长远讲,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像豆芽,又细又长;大学教育培养出个机器,适应性很差。这是件很糟糕的事,没有完成普通高等院校应该完成的任务。
第三点,重书本,轻实践。重书本,对,但不能到实践中去检验知识,不会在实践中学习,是绝对不行的。中国的老话不就讲了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干万件事。”有一次,我去听文学院中文系的课,桌子上有一本《论语》,我打开一看,“子曰:学而时习之”,我问一个学生做何解释?他说,“这好解释,学过东西要经常去温习,对不对?”我说:“讲得不对!照你这个讲的话,前面三句话三个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学过的东西拿来温习,是很高兴的;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很高兴的;别人不知道我,也没关系,我才是个君子。这是三件风马牛不相关的事情,孔子那么笨,把三件无关的事放在一起讲。孔子的学生那么笨,把这么一段放在《论语》第一篇第一章讲!”我说,“应把《论语》好好看看,从总体上了解它的意思,绝对不能只看一层,”为什么读原典原著要用原典原著解释本身,不能用后人的注释,用后人的话来解释会走样,孔子所说的“学”,首先是实际学习,《论语》上多的是呀,不耻下问、入太庙每时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都讲了孔子的思想:要向实际学,要向大家学习,第二是学做人,学做学问。这个“学”是实践,向实际学习,学会做人。习,不是温习、复习,是实习、实践;把学的东西经常加以实践,这是很高兴的事情。所以,才有有朋友从远方来,又可向他学习,又很高兴;所以才有如此学习,是为做个无愧于内心的君子,别人知不知道我,毫无所谓。
大家都知道,外国学生考试,考试成绩并不一定比中国的好,可是外国学生很能做事,为什么?动手能力很强,实践锻炼很好。还有人讲,上海、北京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如内地。我觉得这需要分析,这些地方的学生看的东西多,动手多,用上海话来讲,“这个脑筋灵光”,非常灵活,这跟实践结合有关系。在内地,尤其是在小地方读书,有的小地方的高中,一年只放三天假,大年三十晚上、初一和初二,其他时间都不放假,一天到晚读书,读死书,死读书,结果呢?不是读书死,就是读书傻。这不行。王夫之讲得好:“躬行为启化之源。”值得深思!
第四点,重共性,轻个性。重共性,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轻个性,错。因材施教搞得差,使得学生好的个性发展差,突出才能不够,我感到这是我们教育中很大的一个弱点。个性发展不好的人很难发展到很高程度。哪一个杰出的人物,没有个性?!没个性,决不能杰出;有个性,不一定杰出。一定要有个性。达尔文的个性就发展得不错,可是他小时候受到很多冤枉,校长甚至要把他开除掉,他喜欢荷马的诗,校长说他不务正业;他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校长就说他胡搞,结果达尔文还是很了不起的。如果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就等于把学生灵性扼杀了。所以,中国有一句批评科举考试制度的老话——“消磨百代英雄气”,把一百代的英雄锐气都消磨掉了。什么原因呢?清代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考生便遍地搞八股文,把人框死了,独立思维没了,人才不能够成长。要顺着学生的本性去引导他,他肯定有发展,这个本性既是先天的,也是因后天的经历而形成的。1985年,我开始带博士研究生的时候,一位老先生给我讲:“杨叔子,你要注意好,带学生一定要看清学生对象。我有一个教训,我带过一个学生,是工厂来的,实践能力特别好,动手能力也很强;一个学生是研究单位来的,研究能力很强;我就想,补短吧!就让工厂来的搞理论研究课题,研究机关来的搞工厂课题,结果都不令人满意。如果从研究机关来的就让他搞理论性课题,从工厂来的就搞实践性比较强的课题,都会达到好的结果,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学生的天赋与经历已经造就他的某种优势和劣势,在培养人才的阶段,当然劣势可以去克服,但更重要的是发挥他的优势。不发挥他的优势,还要丢掉或少用他的优势,而另外去补他的劣势,肯定要碰壁。
重共性、轻个性还有其他的表现,如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教学,重灌输、轻启发,要保证每个学生都不掉队,保证课堂上彻底解决问题,灌输是都灌而输入,启发却启而不发,队倒没人掉,问题也没在课堂留下,人才呢?却出不来!
第五点,重功利,轻素质。重功利,对,不会做事,不重视社会需求,怎么行?轻素质,错,不会做人,不会思维,怎么行?其实,上面四重四轻,归根到底,就是这一重一轻。这使得真正生动活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培养得少。这一点很值得注意,我看到吴树青先生一篇文章中谈文科里面为什么没出现大师。我觉得不但文科里面没出现大师,在理工科里出现的真正的大师也不多,我想这与急功近利的导向和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很有关。
一个真正的大师必定是博古今通中外。教育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工具性的功能,这一点的的确确不能忽视,你不教会学生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的知识和能力是绝对不行的。但另一方面,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塑造人,是精神方面的东西,这是非常根本的事情,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塑造人。所以只看到高等院校工具性的功能,而不看到高等学校目的性的功能,是片面的。我认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和精神上的完善。中国的教育者,毫无疑问,应好好学习西方的教育,但中国教育自身的良好传统,决不能轻视。更不能丢失,而是我们立足之基,应该去发掘,去继承,去弘扬,去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三个面向。所以在教育上,重功利是对的,轻素质是错的,五“重”是对的,五“轻”是错的。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0.9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