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思之深,言之切: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章开沅演讲访谈录》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思之深,言之切: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章开沅演讲访谈录》
涂耀威
2010-10-19 09:26:33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开沅
先生是史学大家,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先生学术造诣之高远,论著文采之精妙,早已是学术界的共识,自不待多言。章先生的演讲也极为精彩,睿智与才情兼备,史学思索与现实关怀并举,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且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朴实率真,幽默风趣,颇受欢迎。口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演讲、访谈多即兴而来,最能反映学人的本真。难得的是章先生的演讲形成文稿,不加修饰即为佳篇,原汁原味,少了一些雕琢,多了几份真性情。
《
章开沅演讲访谈录
》一书正是先生三十余年来近六十多篇演讲访谈录文稿的汇编。本书可谓是先生多年来治学、育人思想和经验的集合,也是其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的忠实写照,直观地反映了一位智者、一位历史学家的学术思想人生。读来仿佛先生就在你我面前:他饱含激情,娓娓道来,时而点头微笑,时而金刚怒斥。为我们提供了最丰盛的学术视听盛宴,也为我们了解一位学人之思想人生提供了最好的文本。
该书文字晓畅,内容厚重。章开沅先生的演讲访谈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维度,以史学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揭示诸多社会问题,处处闪耀着智慧,给人无限思考。
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科技与人文、经济与物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到文化创新、当下中国社会的现状;从历史学的性质、功能、意义,到知识分子的良知、教育制度的缺失、学风建设;从历史学研究中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杀、张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到中日关系、文化体制建设、学生成长的教育、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建设等诸多问题,章先生均有论及,而且认识深刻。
思之深,言之切。该书无疑是一位历史学家、教育家、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录”。“大雪无痕,大道无声。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略作勾勒,以见先生学术思想之一斑。
“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
章开沅先生是历史学家,有自己专精的学术研究领域,本书中有多篇演讲稿均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充分反映了他在自己研究领域所达到的学术高度。书中“史学思索”、“维护和平”、“痴迷辛亥”、“基督宗教”、“品评人物”几个部分的文章,反映了章先生对历史学的基本认识,以及他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杀、张謇与孙中山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改进研究中国资产阶级方法的若干意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研究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史研究三十年》、《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深入》、《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张謇研究》等文章都是极具总结性与前瞻性的学术史研究,继往开来,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意见。章先生认为,应该分行业研究行帮、公所、会馆、商会、商团、码头、集镇等问题,上下延伸,横向会通,将文化与宗教思想的研究都列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课题。这些论述为后学指明了研究方向,相关课题相继成为先生的学生们研究之胜场。章先生不放松对史学的思索,开创的中国教会大学、南京大屠杀等研究领域,均是先生不断追求史学真谛的结果。
“参与的史学,史学的参与”
章先生认为史学工作者研究史学的态度应是关心社会,参与历史。当然,这不是干预社会,也不是顺应社会,主要是要有一种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参与现实生活,并且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丰富与影响现实生活。先生说,“总之,我认为,历史学家不应该单纯埋怨社会冷落历史,而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历史的价值。面对当代人类文明的严重缺陷和当今社会的腐败等丑恶现象,历史学家不应该保持沉默,更不应该无所作为……用自己的学术精品,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关心社会,参与历史——访章开沅教授》,《
章开沅演讲访谈录
》第19页)同时,章先生反对简单地把史学变成应用学科,“提倡参与史学不等于否定纯史学研究,最好的史学参与应是用一种真正的学术研究甚至纯学术研究来服务于社会,纯学术创造的价值是无可代替的。”不过他更重视参与,“我主张以史学独立的品格和史学家的学术良知,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做出某种判断,提供给世人,做出一种借鉴,如此而已。”(《大象无形——章开沅先生访谈录》,第57-58页)
“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
章开沅先生认为史学最固有的品格,“从学科来讲应该有独立学科品格;众个人来讲应该有独立个体人格。” “我认为一个正直的学者,不能把自己的声音淹没在庸俗的你好我好、互相捧场之中,有些问题该讲还得讲”(《走自己的路——中国史学的前途》,第38页、第40页)“可贵的是要走自己的路,就是要自己通过长期的史学实践走出一条路来。从治学的路径、理念方法、思维逻辑到话语等,形成自己的体系,这是我最希望的。”(《大象无形——章开沅先生访谈录》),第56)章先生认为,现在的史学家,要想提高史识,首先要“自我充实,自我扩张”,这里主要是指对知识的无限追求,另外是要求中外学者的合作。先生指出,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一定要关心当前人类一些重大的问题,关心当前人类文明的深层次危机问题,“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你的思想境界,你的事业,你的关注,特别是一种终极关怀达到了什么程度,这才决定了你作为史学家的价值的大小”。(《章开沅教授与中国近现代中国史写作》,第28、29页)
“走进历史的原生态”
章先生认为“史学的根本、史学的基础是实证”。(《走自己的路——中国史学的前途》,第41页)“史学研究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独特的路径,不管理论和方法如何演进,与其他学科如何渗透整合,实证始终是最主要的基础与支撑。”(《史学的品格与历史学家的使命——章开沅教授访谈录》,第63页)“我们始终认为,历史研究本身所具备的一个特点,即需要史识的阐述和史实的实证来支撑。”而对于史料堆砌的问题,章先生认为是因没有真正掌握史料,而占有史料和拥有史料是有区别的,“拥有是说手头有多少东西,而占有是指真正地把它消化了,或者是融会贯通了”。他提倡读原文,读原本;对史料的运用,强调要理解史料,驾驭史料,“文本是不可少的,尤其要考虑文本的完整性,必须知道这些材料是从哪儿来的,背景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章开沅教授与中国近现代中国史写作》,第25页)对于现在利用电脑检索调用文献的现象,章先生提出了批评,“我们择取史料也不能离开原来的文本,这与矿石取样不能忽视原有地层结构具有异曲同工之理。史料在它存在的原始文本里面处于什么位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把前后左右都弄清楚。”(《走自己的路——中国史学的前途》,第38页、第42页),这些观点章先生以“走近历史的原生态”的理论形式进行了表述。他认为走近历史的原生态,首先表现为重视史料,充分利用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其次体现在重视解释,追求研究对象的原生态,即保持价值中立,所示历史的求真、求实。(《史学的品格与历史学家的使命——章开沅教授访谈录》,第70页)
“善亦俱进,恶亦俱进”
基于对史学这些基本认识,章先生敢于直陈当今社会各种问题。面对教育现实,他发出呐喊,“我相信,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对于教育的认识,对于教师的态度,应该比作为封建官员的张之洞高明得多。我们应该而且必将能够为发展人民教育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作出前人无可比拟的重大贡献”。(《春风化雨,桃花芳菲——向第一个教师节献词》,第145页)“我们的教育已经生病,但我却表现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虽然也不断有所建言,有所呐喊,但收效甚微。我并不悲观,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醒悟过来,不要轻信那巧舌如簧的所谓‘发言人’的花言巧言,似乎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创造出世界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与一位普通考生的通信》,第160页)对当下大学教育,章先生提出“两个回归”,一是要回归大学本位;二是要回归教育本位。“我想说的是,首先要把学生当做一个人,不是当做一个物。现在讲管理,包括教育部的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用管物的方法来管人,用管物质生产的方法来管教育。”(《量化评审是学风不正的根源之一》,第178页)章先生认为学风应为社会良心之最后寄托。他说,大学为什么急功近利、学风浮躁乃至舞弊丛生?一方面有根源,是不合理的评估制度造成的,就是那一套所谓量化的、刚性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同学、学校自己要有严格要求。(同上,第174页)“归根到底,就是中国不规范的事情太多了,明知故犯的事情太多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同上,第176页)
对于创新问题,章先生说道:“我们在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上也是这样,有的人就是叶公好龙,欲言又止。问题不是国家领导人不想解放思想,是整个一种文化的惰性,长期以来养成的一种惰性。”(《纪念“五四” 超越“五四”》,第166页)“但是邓小平曾说过,最根本的是制度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的问题都谈不上。”他又谈到宗教的意义,“现在的世界太吵闹了,问题太多。为什么宗教能够发展?人们的心灵需要,需要一种归宿,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追求和谐》,第292页)先生指出,“好的共产党人和好的宗教徒,真正的共产党人、真正的宗教徒,他们在终极关怀方面应该是一致的。”(《世纪之思》,第270页)
以上论述,体现了先生对社会的关怀,对正义的追求和匡扶,对世俗弊端的鞭挞,令人振奋,发人深思。
“这是我60多年的人生经验”
先生以一生的经验寄语青年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大学时代。要学会理性的判断,千万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20后’这一代人经过的社会变迁与各种事变太多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有了最后的人生感悟:做人要固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清清白白度过每一天,反对黑暗,追求光明。”(《“20后”寄语“90后”》,第171页)先生在武昌起义纪念馆的欢迎会上讲到:“在这个世界上,不要用弱者的姿态去争取别人的同情,而要用强者的姿态去赢得别人的钦服。单位是如此,个人也是如此。这是我60多年的人生以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你首先就取法乎中,随大流,别人怎么样,我们过得去就算了,这个单位就可能弄不好,不免为下。”(《在“三个中心”的道路上迈进》,第235页)这样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后辈学人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都寓于其中。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记录这些文字的。一鳞半爪,难免疏漏,但已可见先生之风范。若想全面走进先生的学术人生世界,还得大家自己来读此书,相信你也不会失望吧!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5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润物细无声 国学精髓就这样被征服 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戴建业主编《国学经典读本》有感 (2010.08.17 8:50:00)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女性领导艺术 公关协调与人际沟通》 (2010.07.22 15:25:15)
中国教育的脊梁 华师精神的写照——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感动中国的山村教师》前言 (2010.07.15 9:05:04)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感动中国的山村教师——走近“大别山师魂”汪金权》 (2010.07.02 16:21:42)
在智慧中解读女性的绽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职业女性形象设计教程》 (2010.04.07 10:15:47)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高校自主选拔招生备考指南》 (2010.01.05 7:59:39)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财务会计》 (2009.12.14 16:23:09)
谈谈“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的策划与出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1.12 15:23:05)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召开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学案编写研讨会 (2009.11.05 8:53:28)
道德文明的警世通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评介 (2009.10.26 9:06:46)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