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经济发展定以丧失田园为代价?《花园里的机器:美国的技术与田园理想》北京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经济发展定以丧失田园为代价?《花园里的机器:美国的技术与田园理想》北京大学出版社
维舟
2011-07-01 15:07:25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6-29
美国工业化道路百年反思:城市抽干乡村最优秀的青年 富豪们为利润不惜把森林砍光
当你发现一个新世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旧世界无声的抗议。旧世界里早已失落的、或尚未实现的事物,仿佛都在那里找到了容身之所,新世界因此变成了伊甸园和希望之乡的混合体――它是过往,是未来,但没有现在。直到最后人们慢慢发现,这样一种理想在新世界中也并不存在,此刻它已转变成为一种对现实的批判。
大体而言,这就是美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那种田园理想的过程。“花园”和“机器”只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对立隐喻,表明一种始终存在紧张感的交互关系――虽然机器最终闯进了花园,但“花园”常常成为一个抑制和批判“机器”的强有力意象。
当北美被发现后的最早年代里,它与其说是一块现实存在的大陆,不如说是一种象征:它在所有方面都是新兴机器文明的反面。那是一个遥远的原始自然,一个失落的伊甸园,在那里的生活可能既美好又残酷,因为它没有文明内部的堕落,但却也没有文明带来的便利,生活就是与自然斗争。率先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人对此尤为敏感,当时的作家十分反感工作制度相关的丑陋、肮脏和劳累,进而将一种对乡村幸福景象的向往投射到了北美大陆。
这种花园意象是一种对工业文明的逆反情绪,一种矫正意义的乌托邦设想:希望通过引入一个丰饶、自然、和谐、美好的田园社会和黄金时代,来使人的精神恢复平衡。早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就已经流露出这种感受:主人公同时与原始自然和文明内部的堕落作斗争,试图最终调和文明和自然两种力量。将新大陆看作是丰饶的田园之地,事实上影响了整整两三百年欧洲人对美国的想象,似乎在那里人们可以恢复失去的乐园,实现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因而一个田园理想就具备了改变现实的意义:北美大陆肩负着人类的希望。
新花园――这是那个时代深深鼓舞人的主导隐喻,许多殖民者也乐于将新大陆描绘成一个远离欧洲各种弊端的、具备一切可能的希望之乡,以便说服更多亲朋好友移民过来。美国的建国诸杰中,杰斐逊仍将自然、农业、田园视为美国最美好的未来,而试图与新生的工业资本主义断绝关系,但更多人考虑的,则是试图达到一个“野蛮与文雅”之间的中间状态。――附带说一下,在18、19世纪之交的时候,欧美爱好田园生活的风尚,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中国的影响,书中说当时的农业膜拜“普遍存在一种奇怪的过度化倾向”,无法用理性的理论来解释,这源头之一就是法国重农学派对中国思想的极度推崇。受此影响的美国总统杰斐逊所以才说美国可以选择“明确坚持以中国为立足点,而不是以欧洲为基础”即以农业还是工业为基石。
不过美国毕竟还是迅速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短短几十年十年内,美国就变成了“简直到处都是机械发明”的国度。爱默生1844年忧虑地指出,城市抽干了乡村最优秀的青年,而人们在一个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中正在趋于异化。那时也有人觉得这是“黄金时代”,但它的含义并不是指一个伊甸园式的花园,而是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富豪们为了积累利润可以不惜“在十年内把六个州的森林全部砍光,他将乐于让后人自己照应自己”。
那个花园的象征此刻再次浮现。在梭罗的瓦尔登湖、在霍桑的田园梦想、在梅尔维尔对自然的感知中,一代代美国文学家以他们敏感的心灵承载了这个理想。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是意识到机器的轰鸣已近在咫尺,那种浮士德式的欲望已经深深地侵入同时代人的心灵,甚至也意识到了现实中荒野总是被工厂而不是花园所取代,但在他们的散文和小说中,那份理想仍然保存着,他们使“花园”和“机器”继续呈现为一组富有张力的矛盾。在机器前进的齿轮下,仍然卡着一株小草。
以这种抵抗形式,那个“花园”的隐喻最终转化为一种生态批评――它实际上并不仅是一个生态的或文学的意义,而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坚守。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结尾处要强调“机器突然侵入花园所呈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不属于艺术,而属于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其实是由文学批评发端而展现为一个思想批评。这种方法论在萨义德的《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就极为显著,而与本书相关度更高的则是《文学中的城市》――它同样是通过文学作品来阅读出思想,只不过它着重的不是田园理想,而是它的相反意象:城市。无论是田园还是城市,文学家借助想象系统对它们的建构,事实上成为了一种看待现实的方式。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也生活在这个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叠合中。(来源:人民网)
《
花园里的机器:美国的技术与田园理想
》
(美)利奥·马克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晃荡的文化和文化的晃荡《茶与咖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7.01 14:49:16)
北京大学出版社《造物记——世博会的科学传奇》入选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2011.06.28 10:23:19)
开端与谢幕之间——评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6.23 10:58:53)
解同样的字,说不一样的文——《中国字·天下事——新编说文解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6.14 14:19:19)
韩国语教材走进多媒体时代 《韩国语视听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6.08 14:15:32)
《公益之痒》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6.07 13:34:15)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案例》 (2011.05.31 17:11:00)
北京大学出版社《居里夫人文选》《化学是什么》入选2011国际化学年 ——“读书知化学”活动推荐图书 (2011.05.23 8:43:49)
对“5•12”大灾难的理性思考 北京大学出版社《管理的中国韵》 (2011.05.17 16:56:53)
北京大学出版社《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书摘) (2011.05.12 14:49:19)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