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心灵的探险:读《中国心像》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心灵的探险:读《中国心像》
张光芒
2002-12-25 10:28:59 来源:
《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 贺仲明/著
近年来,作家传记、评传、情爱世界之类的心态化研究层出不穷,这固然反映了研究界“重写文学史”及深化学科建设的要求,但同时也存在着为求“卖点”而招致浮浅之作鱼目混珠的现象。贺仲明著《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5月版)以作家心态作为自己的攻关课题却无趋时之嫌,实乃纠偏之举。著者清醒地认识到,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中,文学和作家都经历了内部的分裂和调整,考察其中的委婉曲折、波澜激荡,可以深化我们对文化递嬗的认识和思考,也可以窥探到变革时代人们灵魂的真实跃动。
高难度的目标价值及与此抱负相适应的与众不同的途径方法,使该书不但做了一次精彩的心灵的探险,而且为研究界如何总结世纪末文学创作思潮创造性地确立了一种“深度解读”模式。首先,就如何进入作家的内在心灵而言,该书不是从作家生平事迹或理论主张着手去把握,而是紧扣其创作文本,以其蕴含的审美世界为突破口切入作家心灵。这就提出了“以心观像”还是“以像观心”的深刻命题。著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为表层的纷繁杂乱所遮蔽,一方面坚持着“以像观心”的进入途径,同时将作家的两种“存在”展露在读者面前:一个是潜伏于文本审美世界中的作家自我;另一个是具有某种“假像”的存在。前者才是文学史意义与文化阐释价值之所在,后者则需要进行爬梳剔里、去伪存真的重新辨析。如对老作家孙犁的剖析,著者既承认其讴歌美和善的一面,又独到地揭示出其回避现实丑恶和矛盾的一面,而这一切既缘于孙犁单纯“仁”的思维方式,更与其“智性”不够有着直接的关联。得力于“以像观心”这样一种坚实的思想理路,该书对作家的文化心态不但分析得鞭辟入里,而且每每有大胆新颖的结论,揭示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度历史存在。
其次表现为将个案整合为整体的“史”的建构能力。著者对作家心态的研究,不是为解读而解读,而是竭力揭示心态背后所潜隐的那种整体性的直接决定文学史历史事实的“力量”。如果把世纪末文学创作潮流比喻为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那么,《中国心像》系将写作的重心置于一个个链环的交接处。由此,该书研究的五代作家群体基本上涵盖了20世纪末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覆盖了这时期所有的文学现象。对他们的论述则按照这样一种“步步递升”的历史建构理路展开:先是由有代表性的文本解读具体作家的心态矛盾,即由个案反映群体,然后由不同的群体反映时代整体,再后就是由具体时段的整体演示纵向嬗变的历史整体。而在整个过程中,始终紧紧抓住每一步过渡的交接部,左冲右突,前后勾连,使全书对历史由小到大、由偶然到必然的叙述过程水到渠成。尤其是对90年代作家心态的“浮躁”及其创作的“内伤”的梳理,不仅观点新颖独到,更有价值的是为新时期从80年代至90年代的重大转折中的断裂与关联及其内在张力进行了深刻的历史重构,达到了“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的研究效果,从而为研究界对这一阶段文化现象的阐释与文学史的重新叙述提供了极其广阔的思想空间。
该书的另一特色表现为深刻的反思力度与逻辑性。作为一位风头正旺的年轻学者,著者近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着文坛进展,进行追踪评论,但他的研究从不追逐时髦,而是始终立足于反思者的批判立场,从近百年文学思潮史与文化转型期的角度进行深度评判,该书正是他长期苦心孤诣探索的结晶与理论总结。该书借以反思的理性资源系“自由心灵”的命题,它包括心灵的“独立性”与“超越性”两重内涵,二者恰如两把犀利的理性解剖刀,使著者得以向内瞩望,暗下针砭,直逼“内伤”,对世纪末种种创作现象的症状表现出强烈的反思性与高超的诊断能力。同时这一研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范式赋予全书以厚重的文化底蕴。
《中国心像》一书在荆棘遍布的世纪末文坛上踏出了一条个性独具的学术道路,它的诞生无论对于文学创作的转型还是对于文学研究的拓展都富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在未来的学科重建中,人们必将会感谢著者这次精彩的心灵旅行——当然它也是一场艰难的理性探险。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