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音乐图书市场泛涟漪 - 出版动态(原隐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动态(原隐藏)
音乐图书市场泛涟漪
张翠侠
2004-04-20 14:59:01  来源: 
 
 成立了约一年时间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凭借其背景优势介入音乐图书市场,使原来人音社、上音社、湖南文艺社三足鼎立的格局出现新变数。

 □新成立的两家出版社虽然有自己的资源优势,但如何切入,如何在学术与市场间寻找平衡点,都颇具悬念。
 □对于音乐考级教材的分割回收,两家社态度都很明确:既然两家学院成立了出版社,这部分出版资源陆续回收也在情理之中。
 □两家音乐学院出版社的优势在于其教学资源和音乐技能等出版内容方面的专业,但两家社要做到根据自己的人才结构有效整合出版资源进而探求到一条市场化生存之路,做到出版本身的专业化,还需要一个发展和培育的过程。

 中国的音乐图书市场容量不足2个亿,在整个图书零售市场也仅占到约1.12%的比重。而涉足这一领域的出版社却有300多家,有13家已经形成一定品种规模并拥有1%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其中人音社、上音社、湘艺社三家市场占有率最大。虽然存在着出版资源、市场容量、出版活跃程度严重不对称的局面,但音乐图书出版格局却也相对明朗而稳定。
 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出版社,至2003年五六月份,上海音乐学院社开始正式运作;2003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也被正式批准成立。这两家音乐专业出版社的成立,使我国的音乐专业社上升为四家,一向波澜不惊的音乐图书市场泛起阵阵涟漪。

 两家新社:定位“学院”兼顾市场
 中国的音乐图书市场容量小而成长性又相对较差,加之介入这一领域的出版社又相对集中和过剩,目前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三家出版社分别以鲜明的特色和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牌引导着消费。两家学院出版社虽然有自己的资源优势,但如何切人,如何在学术与市场间寻找平衡点,如何迈出前三步,都颇具悬念。
 成立较早的上海音乐学院社社长洛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海音乐学院社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建立学院派音乐图书出版品牌,体现学术含量及权威性,同时兼顾市场。具体来说,就是依托上海音乐学院高级音乐人才荟萃的优势,编辑出版中国及世界一流音乐家的创作作品和音乐理论专著、译著,编撰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音乐教材及业余考级曲目等,力争以出版高档次、高品位的音乐图书在全国出版界树立上海音乐学院社的特色。目前该社已经推出或正在制作的音乐图书有《音乐论著丛书》(22部)、《中国音乐博士论文集》(20部)、《中国现代室内乐系列作品》(6部)、《音乐学文库》(10部)、《上海音乐历史文库》(10部)。洛秦说,学术书市场比较窄,为了兼顾市场,上海音乐学院社还推出了一些社会化用书,比如供教学用的考级教材,还有一些贴近市场的流行歌曲、影视歌曲改编的钢琴、二胡、小提琴等通俗音乐作品。他说,条件成熟的时候,上海音乐学院社还会加强与国外音乐界和出版界同仁的合作,力争在世界音乐图书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对此,中央音乐学院社也有自己明确的考虑,该社常务副社长、总编俞人豪说,新闻出版总署当时批准中央音乐学院成立出版社时,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当前市场上低水平重复出版的音乐图书太多,如果中央音乐学院社再加入这一队伍加剧这种恶性竞争便没有任何意义。中央音乐学院社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因此很多图书都在制作酝酿之中,今年准备推出85个品种,主要是学术类图书,如《音乐技术理论博士论文集》《音乐学博士论文集》等,同时,中央音乐学院社还准备引进一些比较新的教学研究方面比较有价值的著作,目前正着手联合8所音乐学院共同打造一套具有专业水准、适合于音乐院系师生使用的专业音乐教材。俞人豪说,成立之初,中央音乐学院社会考虑先推出一批原来其他出版社因学术性强、市场面窄不出的图书,以弥补此类图书的市场空白并打造中央音乐学院社的学术品位和出版档次,之后,再借助学院派品牌打造中央音乐学院社的社会品牌。中央音乐学院社希望在兼顾市场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央音乐学院的资源优势,对音乐爱好者学习和欣赏音乐起到促进作用。

 人才和出版资源花落谁家
 两家音乐学院几乎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音乐人才及出版资源,现在,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有限的音乐出版资源、音乐人才的流向也再次为业界所关注。
 中央音乐学院社副社长俞人豪说,面对资源“流失”的矛盾,中央音乐学院及出版社并不准备采用行政手段去强行禁止教师与其他出版社合作,人才保护或垄断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用人机制及出版形势;尤其对于与其他出版社已经签约的作者,必须履行完合同。但是,中央音乐学院本身的资源是新成立的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出版社也不会被动地任由人才一味地“流失”。出版社准备采用学术、经济等手段来吸引人才,从而达到合理回收的效果。俞人豪说,以往音乐类图书的出版周期太长,基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推出一本书,有的作者直到临终还看不见自己的著作出版。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社基本会按每本书平均四个月的出版节奏来推出新书,这是中央音乐学院社的竞争力所在。俞人豪说,既然中央音乐学院拥有国内非常优秀的音乐人才,那么他们的著述也应该受到相应的尊重,因此,中央音乐学院社也准备用比较有竞争力的稿酬来吸引本院及社会的音乐人才。同时,中央音乐学院还有自己的环球音像出版社,如果学院能整合这两家社的力量,使音乐图书出版走向多媒体开发,无疑还会增强同类图书出版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上海音乐学院社社长洛秦也说,上海音乐学院学校不大,可知名度很高。学院有着良好的传统,员工都非常热爱学校并且以自己的学校而自豪。现在,上海音乐学院有了自己的出版社,教师从情感上就非常具有倾向性。政策方面,对于科研项目、教材等,由于属于职务作品,会由校方指定由上海音乐学院社出版;对于教师自己的作品,学院鼓励其在出版时首先考虑自己的出版社,但不做硬性规定。另外,上海音乐学院社也会在酬劳、待遇方面争取比其他出版社做得更好。洛秦说,他本人就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因此非常了解学者的甘苦。现在自己做出版工作了,很多细节上会非常讲究,比如,由于离作者很近,沟通非常方便,图书最后究竟做成什么样子,出版社会充分尊重作者的想法,直到他们很满意。同时,由于上音社的定位就是高品位的专业音乐图书,因此,无论图书本身的质量,还是图书设计甚至到纸张的使用都会非常考究。
 对于音乐考级教材的分割回收,两家社态度都很明确:以前的音乐考级教材主要是人音社、上音社出版,既然两家学院成立了出版社,这部分出版资源今后不再外流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这种资源回收,不是一刀切,而是分阶段、分门类地回收。比如,教材出版年限在10年以内的,还将由原来的出版社继续出版;10年以外的,由于过了出版保护年限,因此,原来的出版社就不再出版相应的教材,这部分教材自然回收;同时,现在的社会化音乐考级,每年的考级曲目都会有所调整,很多种类的音乐考级均采用新的版本,旧的版本自然便淡出市场。
 两家专业音乐社的成立,有限的音乐出版人才和资源的重新整合变得敏感起来。从某种角度上说,一些音乐出版传统大社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但多年积累沉淀的品种及规模优势,也使得这些出版社能够根据市场变数迅速做出反应。上音社总编辑费维耀说,实事求是地讲,出版资源的分流还是多少会影响到上音社原来的出版规划,但是有着50多年积累的上音社,应对市场变数很快便调整过来。他们把视野投向全国,很快建立起四川、广州、西安等地的音乐学院的作者和选题资源。费维耀说,2003年,拥有成熟的市场营销网络的上音社销售码洋达到了5000万元。据开卷所做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从2003年7月份开始,上音社占有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0%,首次排名第一。仅今年上半年,上音社即将推出的新书就有100种。无论音乐市场如何变幻,上音社都将在经验、渠道、市场占有率上力争保持业内的位置。其他一些音乐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虽然有危机意
识,但并不恐慌,由于积极地调整出版节奏及选题, 目前对本社的影响并不大。
 上海文艺总社副社长陈鸣华则认为,撬动整个市场的是经济杠杆,对作者具有强大牵引力的,必将是哪家出版社图书做得漂亮而又注重品质,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扩大图书的影响力,能够给作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回报,哪些出版社重合同信用,这些将成为音乐人才及资源分流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着几十年积累的传统音乐出版大社,多年来与作者形成的友好、信任的合作关系不会说断裂就断裂。现在很多作家都放眼全国寻找“婆家”就是很好的例证。地缘、行政关系或天然的情感关系只是为出版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当然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但绝对不会长期起作用,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音乐图书出版能否琴瑟和谐
 两家专业音乐出版社的进入,虽然从长远来看,势必会对音乐图书出版产生重要影响,但近期内至少是三五年内并不会使音乐图书出版格局发生革命性影响却也是出版人的共识。同时,两家学院社每年只有几十个出版品种,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有影响的图书品种积累,加之还要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这些都非短时间内所能完成。正如上海文艺总社副社长陈鸣华所言,两家、音乐学院出版社的优势在于其教学资源和音乐技能等出版内容方面的专业,但两家社要做到根据自己的人才结构有效整合出版资源进而探求到一条市场化生存之路,做到出版本身的专业化,还需要一个发展和培育的过程。即便如此,一些音乐出版人士还是对专业音乐社介入出版给予认同。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陈鸣华说,音乐事业的追求与商业利益的追求趋于一致,两家学院社的成立,提高了音乐出版领域竞争的层次,丰富了音乐图书的出版数量和品种,使读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选择,有利于音乐出版产生雄浑交响的效果。
 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周小立说,专业音乐院校参与出版,必将在整体上提升我国音乐图书出版的水平,使音乐图书出版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尤其是一批具有较高资质专业人士的深度参与,也将使音乐图书的项目拓展、出版选题、编校质量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专业社的不断增加和初具实力出版社的不断壮大,将使部分不具竞争力的“业余”出版社淡出音乐图书出版领域,有助于形成一个合理、有序、专业化的出版格局。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04-16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