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构建和创新企业文化 锻造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论坛
构建和创新企业文化 锻造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
蒋鸣涛(作者单位:广东出版集团)
2004-07-16 16:19:32 来源:
企业文化的力量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来自企业外部,而是深深植根于企业的土壤、经过长期积累沉淀而形成的企业文化。因企业文化而形成的竞争力是很难模仿和学习的,并具有很高的可持续性。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精神力量、经营境界和全体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它由三个层面组成:表层的物质文化,也被称为“企业硬文化”;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和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称之为“企业软文化”。核心层面的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道德规范,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无形资产,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只能产生于企业文化,而不是产生于企业的资本、产品和服务,企业文化的内核比组成一个企业的各个可见部分之和大得多,也持久、有力得多。
企业文化奠定出版企业存在的人文意义
企业文化认同是人文意义培植的延伸基点,每个成功的出版企业必然有一种具鲜活生命力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即是企业人文意义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出版理念、企业形象、出版物和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打上鲜明的印记,并在每个经营细节上赋予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情愫,是影响读者选择并认同出版文化企业品牌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现代市场中,出版物的营销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文化的融合和认同。随着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广,在更大范围内将其凝聚的文化追求和人文精神延伸到整个社会,达到与广大读者及社会文化的价值共振,形成更大的情感共鸣,更强烈的认知力量。
长期以来,我们在企业文化和人文精神建设方面存在着种种缺失,造成了众多出版企业的文化精神疲软症,一些出版企业存在着“文化空壳”的现象。相当多的出版企业重工具理性而轻价值理性,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追求和经济追求的关系,漠视了出版业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教化功能,在纷纷扰扰的功利化现实面前,缺乏应有的理性深度和人文情怀,既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思维,又缺乏担当文化传播重任的奉献品格。陷身于低层次的、短期的、媚俗的汪洋,孜孜于低水平的出版注水、品种跟风和价格竞争,不少的出版文化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耽溺于单纯的消费状态和工具理性。事实上,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就不能称其为现代意义的出版文化企业,也不能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只有那些具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宏大文化使命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才是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的出版文化企业。
核心竞争力带来竞争优势
根植于良好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别的企业所不具备或者在较长时间里具备不了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它凸显了企业独特的个性和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价值核心,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平台。核心竞争力带来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它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中外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出版文化企业如商务印书馆、贝塔斯曼等,它们优秀的企业文化历久弥新。百年老店,基业常青,这正是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所在。出版文化企业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能动作用。在产品同质化加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借助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来开拓市场、控制市场对出版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企业文化具有柔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性管理等特点,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优秀的出版文化企业善于融以人为本的传统精神于文化产业的现代运作之中,以此作为企业不竭的发展动力。以人为本首先在企业内部,要千方百计地实现和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自我表现,关怀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将企业建设成为企业人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企业构筑人才高地,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出版文化人才群体。以人为本更是凸显读者至尊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的精神。这种人性化的制度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是制度文化所无法取代的。
第三,企业文化促进出版企业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手段,充分挖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员工的忠诚度。员工的工作价值观由原来的工具性——以工作为达到目的之手段的价值观,转变为精神性——寻求工作的内在价值和乐趣的价值观。
第四,企业文化塑造出版文化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文化是凝聚在出版物及其品牌上的企业精华,又是渗透到企业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透过品牌的文化力去赢得广大读者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同,已经是一种深层次、高水平、智慧型的现代企业竞争。
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增强员工凝聚力和提高企业知名度上下功夫。这就需要通过一整套企业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的个性特征,包括领导群体、员工队伍、企业标识、法人信誉等,从而树立出版企业的崭新形象。
责任 学习 创新 沟通 出版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质
出版文化产业承担着建设现代中国人文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任,承载着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形象的使命,是促进我国文化GDP增长的生力军。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构建和创新出版企业的企业文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出版文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出版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质是什么呢?简言之:
责任
:出版文化产业最本质的追求,是自觉担负起积累文化、传承文明的文化使命。出版企业作为知识的集聚地和传播者,它通过不断创新出版物的内容和服务形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和源泉。富有文化力的出版企业展现的是:作为思想文化的摆渡者,以及为提高全体国民文化素质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向社会和公众充分展现自己创新、学习、乐群和追求卓越的企业人文精神。以人文情怀和文化良知来抵御泛商业化对广大读者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一个责任感缺失、理念模糊、组织涣散、没有生机的企业是不可能生产出社会效益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产品的。
学习
:学习能力是出版业增值的基本动力,也是出版文化企业极其重要的特质。
学习的精神决定了企业和个人的竞争力,学习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提高意识。未来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不学不行,学慢了也不行。培育企业的学习能力是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倡导企业中每个人成为学习型的个人,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强势的企业文化。如此,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员工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
创新
: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应变性和适应性。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追求卓越,日新月异。重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逼近了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本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氛围,员工竞争的激情将被极大地激发,最终确立求变不求稳的企业文化。相反,在长期缺乏创新的文化环境中,极易产生一种疲乏的、近视的、不愿冒险的企业文化,创新力的缺乏是造成近年来出版业跟风、克隆之风气日盛,出版泡沫愈演愈烈,出版道德失范的根源所在。
沟通
:卓越的企业之所以卓越,其重要原因在于营造一种互动、沟通、交流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发展。首先,在企业内部有着畅通的渠道,进行信息交换,使员工有一致的想法和情感,达到思想和思想的碰撞,经验和经验的汇聚,从而塑造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沟通促生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出员工的活力和潜力。
其次,企业外部的沟通表现在通过持续不断的对话与市场交换着思想并传递着信息,企业在聆听市场的同时也被市场捕捉。这种沟通和对话不仅推动着市场的发展,也促进出版文化企业更多地适应和融入市场。
实施是企业文化的关键
我国的出版企业的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我们谈出版企业改革,归根结底是增强企业的活力,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如果仅就改革谈改革、就经济抓经济,不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不实施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就会缺乏战胜困难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在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日益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是想通过企业文化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长远的基础,还是只为企业树立社会和公关形象?是想为企业建立文化,还是纯粹为文化而建立文化?实施才是企业文化的关键,口号如何响亮毕竟是口号,理论完美而不能付诸实施的企业文化只是空洞的文化。通过实施,使企业文化落实到管理实务中去,变成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从而使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互支撑,全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通过实施,让弱势文化变得强而有力,让优秀的文化变得更加卓越。
摘自:《中国出版》2004-06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