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浅析出版社企业化的人力资源因素 - 经营管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经营管理
浅析出版社企业化的人力资源因素
李珂(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4-10-15 16:55:21  来源: 
 
 出版社的企业化已成为今年国内出版界人士瞩目的焦点,从我国整个大的改革环境来看,这个问题现在开始启动已显得相对滞后。若从世界出版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来看,更会让人感觉到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性。原因有三:第一,世贸规则为世界各国的出版商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竞争平台,我们对自己的管理功夫是否具有信心,第二,发达国家的一些大的出版集团,其年销售总码洋居然相当干我们国内出版界的销售总和,令人担忧,第三,在这场竞争中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位置问题,惟此为大。
 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几乎没人能够否认这一点,困难有诸多的因素,大家也都承认,什么是企业化最核心的因素?那就会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了。笔者认为:改制的关键,还是出版社的人力资源因素。因为人是管理学的对象,企业化改革最终也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创新的能动主体,改制最终是要人来完成的。那么,国内出版界的人力资源状况如何呢?
 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可粗略地划归为三类:一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出版社,如人民、科技、少儿等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省都有,主管单位为新闻出版总署和各省出版局:二类是各大学出版社,分布在全国各地,80年代以后纷纷设立,直接受各个高校领导,三类是中央部委出版社,集中在北京,基本上也出现在80年代以后,主管单位是各个部委,民主党派出版社可归属此类。这三类出版社不同的性状特征决定了各自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差异。
 传统出版社因其有较强的专业性,又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所以文化氛围浓厚,在培养专业出版人才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国内有很多出版大家都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其编辑人员的交际范围也多在文化知识界,这对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这类出版社的领导层介入市场早,生存意识强,没有习惯的依赖心理,故而一般都有较强的企业管理能力。他们在人事权利方面独立性强,外界干扰较少,可以按自己的专业要求选贤择能。所以,传统出版社的人力资源,其职业素质相对较高。
 高校出版社的人事权利虽然独立性并不很强,但其人力资源大多来自于高校教师和毕业学生。他们的天赋能力就是学习能力较强,进入角色的能力较快,这可以弥补此类出版社历史较短、无经验积累的缺陷。他们的工作环境学术气氛浓厚,信息来源广泛而快捷,这是他们始终保持进步和充满活力的优势条件,所以这是非常具有潜质的人力资源群体。无论在图书品种的策划和经营管理的水平上,他们最有可能成为出版界的新锐。
 中央出版社除少数几家老社之外,毋庸讳言,多数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状况令人堪忧。由于这些出版社在许多方面对上级主管单位的依赖性较强,所以在人事权利方面独立性较差。其人力资源主要来自三种渠道:一是机关干部通过提升任命和岗位调动来到出版社,他们往往居于领导层和管理层,处于主体地位,二是大学毕业生分配来到出版社,他们多是一线编辑人员,但难以独立地发挥作用,受到较多的制约,三是通过各种关系调进出版社,他们一般是二线服务人员,但却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背景。这种出版社受机关工作氛围的影响较重,因而角色转换速度迟缓。机关的思维方式和企业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领导管理层难以改变和适应。他们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却缺乏开拓精神和市场风险意识。由于在引进人才上非自主理性的选择,故而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线人员与二线人员的比例会出现1:2甚至是更大的倒置失调情况,等于是挣钱的人少,花钱的人多。
 这三类出版社在人力资源水平上的差距,实际上在他们近些年来各自的发展业绩上已经得到印证。
 上述情况虽然不能说绝对全部如此,却应当说在很多中央部委出版社都多多少少存在这种现象。这些年中央出版社经营不够理想的现实,也使他们自身感到了改革的必要。但对在人力资源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尚未自觉。社长、总编的角色仅仅被看成是局级的行政干部,而从未认识到他们应当具备企业家的能力和学者的内涵,编辑人员的工作甚至被看作为校对性质的岗位,编书也就是看看错别字而已,一般都认为发行人员也就是卖卖书,对有的出版社用博士担任发行经理感到不理解,对市场营销学认识不足,关于聘任制的人事规则也被误解和扭曲:认为领导叫你干什么,你就能干什么。让你当编审,你就是编审。不知道还有权威部门的资质认证体系及其重要作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针对这种情况如不采取全方位的行业内综合治理,如宣传、教育、培训、指导,甚至包括政策法规的强制性干预和要求,是不足以取得改观效果的。
 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在人力资源方面,素质水平不同的群体面对出版社企业化的问题,表现出来的心态也不同。有些人似早已有所准备,表现得迫不及待,有些人对改制虽然还觉陌生,但却有浓厚兴趣,对自身能力比较自信,有些人已经习惯于过去的自在与安闲,对于即将到来的改革与巨变感到迟疑、恐惧和无所适从,而月.这一群体并非仅占少数。其实,企业化没有那么可怕。过去我们耳闻目睹了其他许多行业的改革,我们周围许多人也都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结果常常给他们带来的是意外惊喜。二十年前,我们难以理解文化怎么会成为商品,而今天,无论是国外国内,文化事业都已成为朝阳产业,充满了生机活力和发展前景。应该让人们认识到达一点,丢掉思想包袱,提高自己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规律,由外行变为内行,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企业化的角色,由弱变强。
所以笔者认为:出版社企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改变人的过程,要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提高人的素质与技能,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套体系能够按出版市场的需要来选拔、培养出版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和强力的市场竞争意识,理应成为出版社人力资源新的特征和培养目的。很显然,任非所用——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做不成任何事业。故而,人力资源因素是企业化过程最重要的因素。

摘自:《中国出版》2004-08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