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农大出版社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什么 - 优秀团队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优秀团队
农大出版社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什么
王振华(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04-21 15:06:23  来源:《大学出版》2006年第1期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个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关心的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加强农民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三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点什么?作为从事农业科普出版的农大出版社更是责无旁贷。

 一、身体力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出书、出好书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走科学兴农和人才强农之路,把发展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以图书的形式记载和传播我国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绩和阶段性成果,对广大农业工作者进一步总结经验,振奋精神,加快农业科学研究步伐;对加强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先进技术实现有效沟通,缩短与世界农业先进水平差距;对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大社是农业类图书专业出版社,为了做好为农业科研、教学和农业生产服务工作,制定了长期的出版规划。此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出了“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并把有关“三农”问题的出版物作为“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进一步修编原有出版规划,全面提高我社工作水平提供了大好机遇。为此,出版社征求了国家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有关学科领域的调查研究和众多权威专家的论证,精心策划并制定出“当代农业高新技术理论研究及技术推广图书出版工程”3套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以此为“科教兴农”、服务“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当代农业高新技术理论研究及技术推广图书出版工程”囊括了生物工程类、信息技术类、环境生态类等新兴学科和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农业工程类、动物医学类和农业经济管理类等传统学科的重要学术成果和农业生产急需的技术内容,是在对我国农业科研各个学科领域系统梳理、整合而成的系列出版工程。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1.“当代农业高新技术理论研究学术专著”100种。重点反映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各个学科领域在重大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高端成果,同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设想,为国家制定新的农业科学发展战略构想提供依据。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编著的《动物比较育种学》、汪懋华院士编写的《精细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和长江学者武维华教授编写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进展》等。
 2.由权威专家推介的、从欧美及日本等农业科技先进国家引进的 “当代国外农业高新技术理论研究学术译著”100种。重点引进我国急需的而目前国内科研水平又差距较大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高新技术以及基础研究成果的学术论著和技术专著。旨在通过消化、吸收、改造和推广,有力地促进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如由汪懋华院士等推介的《21世纪的精细农业》、长江学者李保国教授推荐的《植物土壤科学的现代统计模型》、国家药品食品质量监督局推荐的《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等。
 3.“当代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读物”500种。旨在推广确实能够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综合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进而快速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实用技术。如由农业部和科技部有关主管部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及部分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推荐的“解读无公害食品标准系列丛书”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指导丛书”等。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们进一步修编原有出版规划,全面提高我社工作水平提供了大好机遇。
 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后,农大出版社立即组织策划,征求国家有关部委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有关学科领域的调查研究和众多权威专家的论证,精心策划并制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的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以此为“科教兴农”、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以农村基层管理者和农民为读者对象,重点在于提高基层管理者和农民的素质,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让基层管理者和农民看得懂、学得会,能够认识和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遇到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作为基层管理者的培训用书。本丛书旨在从土地制度、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加工、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从市场研判、合作组织、金融、管理等方面提高农民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从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社会保障、农民教育、厉行节约、村务管理等方面提高农村的社会自然与经济的和谐水平。
 1.《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政策知识新读本》、《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新读本》、《农产品加工技术新读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知识新读本》、《农民子女教育知识新读本》等部分选题来自于各学科顶尖专家(院士、长江学者、首席科学家等)为本项目的特意推荐。因此,本项目的选题组成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很高的权威性,能够代表我国各专业学科的最高水平。
 2.成立的总编委会和编写委员会是本项目实现出版图书的科学性、权威性、高水平的重要保障。
 本项目拟成立以瞿振元、陈章良、尹成杰、陈锡文、赵阳、程国强、石元春院士等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总编委会和李小云、王秀清、田维明、李秉龙、何秀荣、何广文等专家教授组成的编写委员会。编委会组成人员包括了代表我国农业生物工程类、信息技术类、环境生态类等新兴学科和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农业工程类、动物医学类和农业经济管理类等传统学科的国家级专家。总编委会和编写委员会承担对本项目各种选题的审定、对选题作者的资格认定和遴选各书审稿人等工作,以确保本项目出版图书的科学性、权威性和高水平。
 3.本计划的实施是贯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方针的重要措施。
 据分析,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45%左右。最近,农业部在“建设农业‘七大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保障”一文中又明确提出,到2010年,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将由目前的45%提高到50%。为此,国家将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类出版物不仅有力地促进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技术交流,更是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催化剂。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举措。
 4.本计划的实施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起直接作用。
 伴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增加单位产量是真正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措施之一。本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直接为广大农民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理想提供技术支持。
 5.本计划的实施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计划中有相当数量的农业科技推广读物,这些普及性读物的内容,既有当今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也有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的规范性要求,内容实用,技术先进,通俗易懂,便于广大农民学习掌握,学以致用,它们对大幅度提高农业单位产量和农产品增值,对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使广大的农民真正买得起、用得上,项目图书采取较低的定价。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向贫困、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赠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目前出版社需贴补大量的资金,但对于出版社的发展将产生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并将最终受益。

 二、依靠优势,精心组织,确保质量,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广大农民手中
 1.中国农业大学强大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和在我国农业教育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是农大出版社作好本计划的坚强后盾。
 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主办单位,她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在我国农业教育科研领域有着领先地位和极强影响力。中国农业大学学科齐全,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拥有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9个部级研究中心;拥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个博士后流动站,4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农大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1170余位专职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286人、副教授50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专家1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11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农学家Noman Borlaug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大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着重开展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应用研究,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领先水平。近十年来,获得国家级奖励3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206项,其中70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迄今为止,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累计农作物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0亿亩,畜牧技术推广规模达到14亿头(只),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石元春院士主持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许启凤教授主持的“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农大108的选育与推广”项目荣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年来在农业类图书出版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有益的经验,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壮大为本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技术、资金和物质保障。同时,本计划的实施也为我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极好的机遇。
 农大社是农业类图书专业出版社,20年来出版农业类图书数千种,尤其是近年来,出书品种、出书数量、编辑队伍、发行网络、作者资源及与有关部门的联系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与提高,出版社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筹措资金并进行良性循环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服务“三农”系列出版规划,我社就此有针对性地对原编辑队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培训,着力提高编辑队伍素质;近两年,出版社又下大决心引进了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两年以上编辑工作经验的编辑人才,建立了覆盖农业重点学科,有丰富文字编辑加工经验的社外编辑队伍,为实施大型出版项目储备了人才。本计划的实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原出版规划的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原规划的水平,使其与国家的实际需要更加贴近。本计划的实施不仅是我社多年来发展的成果体现,并将大大地促进我社各方面工作向更高的标准看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出版社将动员全社力量,组成实力强大的项目工作班子,确保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到位和高标准要求。
 本计划的出版物2006年6月1日前正式出版后,在相关媒体上广泛宣传,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送书下乡”、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及要求县乡镇村领导干部自学等方式组织发行。只要我们将工作做深做透,做在前面,在出版社已有的作者优势、编辑优势和发行优势等基础上,抓住当前举国上下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大好时机,把为“三农”服务工作做到家,相信在各级部门的通力支持和配合下定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来源:《大学出版》2006年第1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