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基于SWOT模型分析军事学核心期刊融媒体建设策略——以《军事通信学术》为例 - 专辑6:基本功与案例研究专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辑6:基本功与案例研究专题
基于SWOT模型分析军事学核心期刊融媒体建设策略——以《军事通信学术》为例
左源 张艳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军事通信学术杂志社)
2023-01-04 15:09:12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摘要】在融媒体繁荣发展的趋势下,面对军队期刊调整改革,基于军事学核心期刊《军事通信学术》多年办刊实践,以SWOT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军事学核心期刊当前面临的内外部机遇、挑战、优劣势进行全面分析。军事学核心期刊融媒体建设应结合办刊实际,认清自身优劣势,从引入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建立资源交流共享机制、推行“学术+”办刊新模式、优化编辑队伍力量编成四方面着手,在专业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寻求发展策略的平衡,构建全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大众传播体系,不断提升军事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融媒体;军队期刊;军事学核心期刊;SWOT模型

  引言

  军事学核心期刊作为国家期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军事学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军队科技理论建设和提升战斗力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为军队院校和部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舆论和学术理论支持,是军队提升备战打仗能力的重要支撑。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强调要“加快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引导学术期刊适应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进行内容精准加工和快速分发,推动学术成果大众普及和应用转化,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对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知识共享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出版模式已无法满足移动网络时代用户需求。1984年创刊的《军事通信学术》在我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通信领域理论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军内享有盛誉,曾获得“国家优秀期刊奖”“首届解放军出版奖期刊奖”等奖项。本文尝试以此刊为例,用SWOT分析框架,分析我国军事学核心期刊普遍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对其融媒体的建设路径进行积极探索。

  1、发展现状:散、小、弱制约着军事学核心期刊融媒体发展进程

  自军队改革以来,承担了绝大部分期刊出版的军队院校大幅缩编整合,压减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面对改革举措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军队期刊业务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有的停刊休刊,有的滞后出版。2021年,中央军委对军队期刊的数量进行了压缩,批准并下发了新的期刊名录。同时,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对做好期刊调整改革工作,全面加强期刊建设管理下发了专门通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军队期刊未来的发展路径也进一步得到明确。

  然而,就目前来看,军队期刊依然存在散、小、弱的特点,习惯于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在融媒体方面的发展还较为滞后,有的甚至还未普及数字化出版。融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对出版流程和模式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大数据运用、数字出版、精准化多模式传播、集群化发展等将成为期刊的主流发展之路。在面对军队内部的深度改革,外部新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国家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继出台一系列重磅意见和举措的形势下,军队期刊尤其是军事学核心期刊推动融媒体建设势在必行。

  2、军事学核心期刊融媒体建设SWOT分析

  SWOT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s)四要素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组合。SWOT模型分析是一种常用于决策信息分析和战略制定的经典的策略分析方法,主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劣势,结合外部环境分析找出研究对象发展可能产生的机遇和威胁,把各个因素相互联系、对比、重构来寻找适合研究对象战略目标实现的经营策略。目前,SWOT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期刊全媒体出版、数字化出版、国际化传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让办刊者能够全面洞悉内外形势,审时度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期刊发展策略。见表1。

表1  军事学核心期刊发展的SWOT矩阵

  2.1优势:

  2.1.1.深耕军队专业领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军事学核心期刊长期植根于军事学某一专业领域,借助主办单位和学科领域的优势资源,通常代表了这个领域科技的最高水平。在建刊、办刊的发展过程中,汇聚了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和专家,这是军事学核心期刊相较于其他期刊而言具备的优势。《军事通信学术》自建刊以来,一直引领着全军信息通信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优质栏目,为推进军事信息通信理论繁荣发展、搞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融媒体的特征之一是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受众定制内容,多形式多渠道传播,丰富的资源为军队期刊融媒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2.2.优质内容+丰富的出版经验,无与伦比的品牌影响

  军事学核心期刊作为宣传军队科研理论研究的平台,已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认可度。比如,众多在军事通信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都曾将其核心科研理论成果发表在《军事通信学术》上,《军事通信学术》作为代表性的军事信息理论学术期刊,记载了我军信息通信发展的历程和成就,形成了较佳的口碑。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发展形势的改变,“渠道”“平台”“技术”在短期内促进了媒体的快速发展,但从宏观角度和长期角度而言,仍然是“内容为王”,而军事学核心期刊优势的内容和良好的品牌影响力无疑是融媒体化发展的基石。

  2.1.3.市场经营压力小,可专注于提升期刊品质

  期刊经营的境界被分为三个层级,最低境界为“生存经营”,即所得收入只能维持一般性生存;第二层次为“市场经营”,即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的是以读者价值为中心的市场价值链;最高境界为“文化经营”,即对期刊品牌的经营,从期刊的定位、品格策划等经过长期沉淀积累,进行文化建设和创新。与地方期刊需要自负盈亏不同,军队期刊的经费大多来自主管部门的拨款,经营方面的压力较小,这给军队期刊创造了一个专心打造品牌和品质的环境。融媒体环境下,生产流程、盈利模式、管理方式不断变革,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军事学核心期刊可以集中发力,专注于以内容、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不断推出有品质、有深度的内容。

  2.2劣势:

  2.2.1.难以打破网络壁垒,出版方式严重滞后

  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经历了期刊数字化、刊网聚合和刊网初融3个阶段,实现了论文跨平台传播、无纸数字出版、期刊“篇章化”,以适应读者阅读“碎片化”“浅阅读”的变化[4]。随着社交媒体成为继数据库和单刊网站后的第三大网络传播渠道,期刊的融媒体化也正转变为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经营理念。然而,就实际而言,大多数军队期刊由于观念还停留在纸质化阶段,全流程数字化改造还未完全实现。再加上受限于保密规定和技术限制,对新媒体技术了解不足,媒体融合进程严重滞后。

  2.2.2.评价手段和方式单一,稿件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涉及保密的要求,以及本身具有小众、敏感等属性,相对于地方期刊,军队期刊在期刊传播力方面以及影响因子平均水平上略有逊色。在研究内容上,军队期刊主要涉及军队的专业领域理论发展、工作实际、技术发展等方面,涉及范围有限。此外,受目前评价导向机制影响,很多军内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流向军外高层次、高水平的期刊,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例如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优质论文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即使是军事学核心期刊,也面临优质稿件不足,稿件质量参差不齐的窘境,这给期刊的长期持续发展和融媒体转型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2.3.传统编辑转型困难,专业人才匮乏

  军队期刊的人员主要由现役军人、文职人员、社会招聘人员组成,从业人员中新媒体专业人才匮乏。推动期刊融媒体建设并非直接将内容搬往不同的传播渠道,而是需要结合不同的信息平台优势,进行合理规划、调整、整合、拓展延伸,期刊的融媒体平台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运营和维护。目前,军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大多由文字编辑兼任,在缺少相应培训的情况下,编辑转型还存在诸多困难,直接导致内容制作水平低、传播力严重不足、传播效果较差。

  2.3机遇:

  2.3.1.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要力争“未来五年,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2021年《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出台,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持续加大,这也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学术期刊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3.2.智能终端的普及

  融媒体时代,移动端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精准化、快速化、个性化,极大满足了用户差异化的需求。长期以来,军队期刊融媒体进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壁垒与信息保密,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军队期刊从纸质走向移动客户端指日可待。

  2.4挑战

  2.4.1.面临传统资源壁垒和开放办刊要求的冲突

  一部分军事学术期刊习惯于固守传统的办刊模式,对原生数据资源和办刊流程持保守态度,更谈不上对期刊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办刊流程的全寿命管理,而开放办刊是期刊融媒体建设的应有之义,上述资源壁垒必然导致期刊融媒体建设寸步难行。
 
  2.4.2.面临军队期刊阵列重新洗牌和受众群体变更的挑战

  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履行使命、发挥职能,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指导决策下全军期刊阵列进行了深度整合和重组,可以说是洗牌。每个大单位主管的期刊数量上大幅缩减、内容上更为聚焦、方向上更为明确。另一方面,期刊的读者和作者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以《军事通信学术》为例,受众群体呈现以合成指挥员和信息通信部门业务人员为主向从事信息通信专业技术研究和攻读信息通信专业硕博士为主转变的趋向。要在新的期刊阵列中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满足新的受众群体获取知识的短平快需求,推动融媒体建设势在必行。

  2.4.3.面临军队特有管理理念和融媒体技术创新应用的矛盾

  出于军队承担的任务和履行使命的需要,长期以来军队的行政管理以统一、严格、封闭为典型特征,对文献资料实施严格的保密审查和存放制度,延伸到军队期刊出版领域,部分军事期刊为军内发行,不允许出现在互联网上,然而融媒体建设需要依托大量开放的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需定制个性化的数字资源服务系统,鉴于此,客观上军事学核心期刊融媒体建设面临诸多技术实现上的困难和障碍。

  3、军事学核心期刊融媒体建设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军队期刊尤其是军事学核心期刊的融媒体建设应从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产品矩阵、人才队伍四方面着力。

  3.1引入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激活融媒体建设的内在动力

  军事学核心期刊应跟踪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技术,在期刊内容生产、排版装帧、印刷发行、数字内容资源管理、知识服务、版权保护等领域全面发力。

  一是运用5G技术贯通生产环节。利用5G技术传输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技术优势。探索与军事学核心期刊的内容生产、表达和传播各环节的深入融合。在产品形态上构建多样化的视听说阅读场景,从而实现视觉高清化、内容跨媒介化、推动实时化。

  二是运用大数据提供综合服务。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感知、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等优势,提取数据价值、优化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印刷加工、推送服务等,实现用户端的供给侧改革和精准信息服务。

  三是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技术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利用其三维图形生成、动态环境建模、实时动作捕捉、快速渲染处理的高技术,实现多源信息融合、感知交互、动态场景与实体行为仿真,全方位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四是运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产品之间高效交互。利用其信息感知、数据传输、高精度定位等技术优势,实现产品之间、产品与用户之间信息高效交互,在生产、发行、使用过程中做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3.2建立资源交流共享机制,挖掘内容生产的深度广度

  军事学核心期刊应深耕专业领域,凝聚资源,增强服务,利用移动网络的便捷性、及时性、私密性等特点,丰富学术交流和出版方式,构建学术交流生态圈,并增强服务,提供知识图谱、支撑高校专业发展。

  一是拓展线上渠道,构建学术交流生态圈。通过网站、蓝信等平台建立社群,与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为特定群体提供科技热点、期刊动态、投稿、会议等信息推送服务,与专家定期进行线上会议交流,策划优质选题。二是根据研究人员的学术身份或不同研究方向,以社群的方式将他们引导入不同的交流圈中[6]。

  二是拓展服务功能,提供业界研究前沿知识图谱。通过机器学习、期刊数据库知识挖掘、资源语言处理等方式,按照知识概念形成知识相关链,展示出融合前沿学术知识,主题、研究方向、作者、机构等单向或双向线性知识关联构成的链状、网状结构等关联图,以反映学术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渊源,为用户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三是凝练期刊特色,引领专业指向。发挥军事学核心期刊的专业性特征,根据科学最新发展热点,依据大数据挖掘技术、VI脸谱分析,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将学术研究反馈到学校学科建设中,以提升专业发展的前沿性。

  3.3推行“学术+”办刊新模式,打造军事学术产品矩阵

  军事学核心期刊应聚合办刊资源,发挥深耕军事某一领域的优势,在现有优质学术活动的基础上,利用融媒体平台和直播技术,拓展办刊的模式,在举办学术活动、打造媒体矩阵、建设数据池等方面发力。

  一是利用新技术为传统学术活动赋能。充分发挥目前学术论坛在军内外具备较大影响力的优势,借助直播平台与技术,举办专访、沙龙等活动,在手机端和pc端同步,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会议现场与网络线上线下同步,专家与各军队单位实时互动的效果。

  二是利用立体分发渠道打造媒体矩阵。将军事学核心期刊优质的内容与融媒体平台将结合,借鉴多个“一”开发传播模式,探索放射状全媒体价值链运营模式,利用根据专有即时通信平台、专用智能终端APP的平台优势,结合期刊特色,多次编辑,多平台运用,实现传播的最大化,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逐级刊播,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信息诉求。

  三是利用数据技术建设高质量军事数据池。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手段,着力突破海量异构数据快速采集、融合分析、自动推理等大数据技术,整体规划搭建与学术期刊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化平台。推进通用智能模型、算法研发测试应用,迭代优化共用数据集,建设面向军事智能应用、权威准确一致的数据池。

  3.4优化编辑队伍力量编成,培养一专多能复合人才

  军事学核心期刊应夯实拓展人才队伍,利用社会招聘、文职人员考试、社内编辑培训转型等方式,调整人员结构,形成具备网络、数字、视频、技术通讯技能的新媒体人才队伍。

  一是通过社会招聘技术编辑。设置大数据管理分析、软件开发与运维等专门岗位,招聘具备计算机专业背景,熟悉基本数据结构与常见的算法模型,能够对数据池的数据采集、抓取、分析和模型的构建、维护、部署、评估的专业人员。

  二是通过文职考试引入新媒体编辑。设置融媒体编辑中心,招聘具备出版、新闻传播学、影视学专业背景,熟悉视频剪辑、掌握直播技能、拥有良好的镜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视频制作与播出人员。

  三是通过培训促使传统编辑升级转型。利用军内外学习平台、出版行业的编辑竞赛、协会培训,在思维方式、编辑能力、新媒体技能等方面着重提升。将聘请领域内专家授课与学习行业顶尖期刊相结合,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传统编辑升级成为懂网页、公众微信号、视频内容传播的融媒体编辑。

  参考文献:
  [1] 张建业,樊艳芳.军改背景下军队院校综合性期刊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第31卷(9):996-1003.
  [2] 章磊.企业战略制定中SWOT模型的改进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3] 李小玲.基于SWOT分析的科技期刊精品化发展战略——以《热带地理》近年办刊实践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9):956-962.
  [4] 张建业,樊艳芳.军改背景下军队院校综合性期刊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9):996-1002.
  [5] 李卓青,杨晓琴.军队期刊如何推进体制改革—兼论联合办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35-538.
  [6] 宋梅梅,马沂,王晓峰,何卓铭,张雁,杨蕾.发挥期刊优势  建设学术交流“生态圈”——以《中国激光》为例[J].编辑学报,2017,29(06):590-592.
  [7] 郭娜娜,李宗.创办高质量的军队院校学术期刊应突出学风建设[J].编辑学报,2016,28(02):159-161.
  [8] 栾嘉,冷怀明,徐迪雄.军队院校科技期刊如何应对“体制改革”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03):444-447.
  [9] 李卓青, 杨晓琴. 军队期刊如何推进体制改革——兼论联合办刊[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4):535-538.
  [10] 付华.军队期刊学术伦理构建思考[J].中国报业,2016(24):56-57.
  [11] 张远波, 蓝晶晶, 徐厚礼. 军队院校教育理论期刊办刊策略刍议[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第38卷(3):109-111.
  [12] 张理茜, 刘鑫, 沙小晶. 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战略研究 ——基于对《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SWOT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第31卷(8):872-878.
  [13] 王江蓬.融媒体语境下科技期刊可视化出版的实践进路、发展瓶颈及突破策略[J].中国编辑,2020(12):112-116.
  [14] 曹会聪,居跃琳.一流期刊建设背景下科技期刊融媒体发展研究——以科技期刊短视频发展为例[J].出版广角,2021(16):46-49.
  [15] 李波.云媒体时代的军队报刊发展[J].军事记者,2012(09):6-7.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