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新时代新征程出版学科与大学出版耦合 - 专题1:新征程与路径探索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题1:新征程与路径探索
新时代新征程出版学科与大学出版耦合
作者:王友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01-05 15:21:11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出版学科建设和出版业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梳理出版学科建设和大学出版关系的症结与解决方案,对于推动出版学科向成熟学科迈进,助推大学出版打造出版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与未来的维度入手,在研判形势、厘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出版学科和大学出版耦合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出版学;学科建设;大学出版;耦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等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未来五年包括“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内的主要目标任务[1]。出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文化传承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将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一环。自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至今,已有40个年头。40年来,出版学科和出版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版学科和出版业面临怎样的形势与任务,出版学科建设和大学出版协同发展存在什么症结,出版学科和大学出版耦合发展有什么对策,这是业界和学界在新时代新征程开启之际关注的现实课题,有必要做一个梳理。

  一、新时代新征程出版学科建设与出版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 出版学卌年发展进入新起点新方位

  出版学经过40年发展,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几件标志性事件将出版学科建设推向了高潮,出版学进入了新的起点和新的历史方位。

  自2022年1月起,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经组织评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等16家机构入选2022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2]。

  2022年7月24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北京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五家出版研究院、出版学院,并与相关政府部门、出版集团或出版行业协会结队签署合作协议,会议还将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联络处设在北京大学。随后,首批五家共建出版学院纷纷以挂牌和出版论坛的形式推进学科共建工作。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出版”增为一级学科,位于“05文学”门类下,目录代码为0553。这一调整标志着出版学初步获得社会认同,对培养出版高端人才、推动出版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22年11月5日,首批共建的五家出版学院以在线形式联合举办了北京论坛(2022)分论坛——出版融合发展国际论坛,为业界与学界共建出版学科开了个好头。

  出版学科建设利好消息不断,进一步坚定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出版强国的信念和信心。同时,也需要认清,出版学科尚不成熟是不争的事实。出版学尚处于“前科学”时期,很多基础概念或范畴都没有被准确定义。即便有一些建制内认可的定义,又由于学科生态的快速变化并不为出版学学科共同体所接受或认可。[3]因此,“出版”进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只是出版学获得社会认同的第一步,出版学从“前科学”到成熟学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出版管理层、业界和学界继续共同努力。

  2.出版业备受关注带来新挑战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和措施,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对于教育领域更为关注。教育出版是出版业中最大的板块。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高度关注很容易迁移到对教育出版的关注上。对于出版业而言,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爆发于2022年5月并持续数月的教材插图事件影响甚广,受损的不仅仅是事发出版社,而是包括大学出版在内的整个出版业。出版业因此而成为社会焦点,某种意义上甚至会成为一些负面情绪宣泄的突破口。出版业因面临舆情多发的生态环境,成为新的“高危”行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与科技、人才一起单列为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4],进一步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可见,教育出版作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的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期。这无疑是出版业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同时,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必然自带流量。对于出版业来说,这也是难得的机遇。相关出版单位如果能够在严把意识形态关的基础上,健全出版人才队伍,增强出版业务能力,提升出版物质量,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出版物向广大读者和社会公众交出满意答卷,就能化危为机,为出版高质量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二、出版学科建设与大学出版关系之症结

  学科建设与大学出版之间存在天然的纽带联系,且互为依托和支撑。近年来,研究者认识到,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存在互融共生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5]。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加快,学科建设与大学出版共荣共生的耦合关系进一步加强[6]。在出版学界与产业界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出版学科建设与大学出版之间也逐渐形成了互融共生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大学出版助力出版学科打造学术智库,为出版学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和高效保障;出版学科帮助大学出版创建出版高地,促进大学出版特色化、品牌化发展[7]。笔者以为,新时代新征程出版学科建设与大学出版发展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关系的牢固和配合程度。因此,找出阻碍这种关系的症结,能为扫清出版学科建设与大学出版协同发展的障碍提供努力方向。

  1.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始终没有行驶在应有的轨道上。对于学者来说,一般都更喜欢或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而不愿意、有时甚至不屑于投身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而不投身于生产实践,就无法真切地体察到事实或真理,甚至无法对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切身的体认。[8]产业界管理者更习惯于从过往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不是从理论研究成果中寻求支持。这就形成了理论研究只管研究、产业实践不问理论,产与学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此外,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到出版社应聘编辑岗位非但不占任何所谓的专业优势,反而因缺乏具体“专业”支撑而尽显劣势[9],这种现状无论是对学界、还是业界,都是巨大的伤害。

  2.大出版观念有待形成

  与学界相比,出版业界也存在条块分割、互不往来的奇怪现象。同业之间的交流,仅限于个别人员之间的偶然交流。员工之间基本处于封闭、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这种状态显然不利于整个出版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出版业遭遇舆情多发、生态恶化的寒冬时,亟须出版同行乃至业界与学界联合起来抱团取暖,大出版观念亟待形成。

  大出版观念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大学出版主体应做广义论,大学出版不等于大学出版社,还应该包括大学母体办的各类期刊乃至传媒矩阵,出版高等教育类图书的综合性出版单位和区域性教育出版单位,以及主办高等教育类杂志的各类期刊社等。二是大学出版主体应统一战线。新时代新征程大学出版主体之间面临许多共性的危机和挑战,需要整个行业联合起来才能应对。大学出版主体之间的主要矛盾已由内部竞争让位于外部环境对整个行业的无差别打击。三是大学出版主体与学科建设主体之间应形成网状多点并发联系。以高校为中心,各类大学出版主体之间、大学出版主体与出版传媒类学科之间、隶属于不同院校的出版传媒类学科之间建立多对多的联系机制,以行业学会协会、学科联席会议等方式联合起来。

  找出症结所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这两个症结的解决方案均指向了业界与学界的耦合发展:要克服“两张皮”现象,舍产学研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别无他途。如要树立大出版观念,大学出版主体与学科建设主体就要建立守望相助的产学研共同体,共同应对学科建设与业界难题。

  三、新时代新征程出版学科建设与大学出版的耦合发展对策

  耦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出版学科建设与大学出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推动出版学科建设向成熟学科、一流学科迈进,助推大学出版打造出版品牌,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1. 人才融通

  人才是第一资源。出版学科建设和大学出版发展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出版学科与大学出版在人才方面实现融通,不仅能够节省双方的人力、财力,而且还能实现人尽其用、优势互补,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在业界学界内形成源源不断的人才流。

  出版学科和大学出版的人才融通可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互聘。大学出版单位聘请出版学科教师,提供业务诊断和咨询等智力支持。出版学科聘请出版社或期刊社编辑作为行业导师,开展“双师型”教育。二是交流。部分企业对于员工兼职有严格要求,在长期聘请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出版学科可通过邀请业界编辑做讲座的形式代替,出版单位也可定期邀请出版学科教师开展讲座或交流活动。三是互换。出版学科和出版单位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互换人员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2. 资源融合

  出版学科和大学出版单位都有各自的资源,通过融合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各自实力。

  出版学科和大学出版可立足各自的优势资源来融合。大学出版能为出版学科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学术交流提供服务,能为出版学科建设提供资助,能为出版学科学生实习提供实践场地和业务指导等。出版学科建设能为大学出版提供牢固的作者资源和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甚至基于学科优势为大学出版带来品牌效应,提高大学出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10]。
 
  3. 成果融汇

  出版学科和大学出版在各自优势领域均不断有成果产出,将这些成果融汇聚合能产生效益最大化,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成果融汇的关键是成果互认和转换,这是破解学界和业界“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写入党的文件。这表明党和国家对作为国家事权的教材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属性强的出版领域的高度关注。与此相应,出版单位在加强出版全流程管理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科研的引领作用。许多大学出版单位或成立出版科研部门,或申报博士后流动站,或申报教材研究基地,以制度设计和机制保证推进编研一体。大学出版的这些举措与出版学科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成果共享、智库方面建立了更多的交集。大学出版可以借力出版学科在这些方面已形成的优势,在出版学科的既有成果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同时,大学出版产出的博士后能充实出版学科的“双师型”队伍,大学出版的研究成果能为学界研究贴近实践提供现实路径参照。

  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出版学科与出版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描绘了新的宏伟蓝图。耦合发展是出版学科建设与大学出版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业界和学界只有携起手来,充分利用政策利好,形成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学术共同体,认清方位,研判问题,共谋对策,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和出版强国建设目标,并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25.
  [2]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2022年度入选机构的通知 [EB/OL].(2022-06-10)[2022-11-02].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4269.shtml.
  [3]方卿,许洁,等编著.出版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序言1.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34.
  [5]夏楠,杨亚楠.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的互融共生和协同发展[J].出版广角,2021(13):51-53.
  [6]鲍红玉,栾学东.新时代大学出版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以北师大出版社为例[J].传媒论坛,2022(6):52-54.
  [7]夏楠,杨亚楠.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的互融共生和协同发展[J].出版广角,2021(13):51-53.
  [8]于殿利.论三大认知革命与出版学科建设[J].现代出版,2022(3):30-41.
  [9]于殿利.论三大认知革命与出版学科建设[J].现代出版,2022(3):30-41.
  [10]夏楠,杨亚楠.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的互融共生和协同发展[J].出版广角,2021(13):51-53.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