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谈谈图书编校读中的“统一、规范、纠错”问题 - 《大学出版》杂志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大学出版》杂志
谈谈图书编校读中的“统一、规范、纠错”问题
郭生儒 屈立华
2006-05-29 10:29:53  来源:《大学出版》2003年第3期 
 

图书编校读中的“统一、规范、纠错”(下简称“统、范、纠”)问题,就是指编辑加工、校对校审和通读审读中的统一、规范、纠错问题。这是编校读诸环节的共性问题,但随着环节的递进,其广度应缩小,数量应减少,深度应加大。具体说,编辑加工要对原稿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统、范、纠”,校对校审只是对原稿的“统、范、纠”拾遗补阙(须知,校对的永恒主题是消灭排版差错),通读审读应实施深层次的“统、范、纠”。
 现就“统、范、纠”的主要内容及常见问题予以展示,也许对当前提高图书质量不无裨益。
 (一)统一的主要内容及常见问题
 统一问题,虽多系技术性问题,但也关乎图书的外在美和内在美,首先是形式美。该统一的不统一,势必使读者感到形式不一,层次不清,表达混乱。统一的原则是通用、先进、规范、美观。统一的主要内容及常见问题有:
 1.统一辅文要素。辅文要素,如书名、作者名、编写等级、时间、地点及有关情节等,要前后统一。但时而有封扉与版权页上编写等级不一,序中涉及的正文内容与正文有出入等现象发生。
 2.统一目录与正文标题。目录是检索性辅文,务必要同正文标题、页码一致。但因顾此失彼、忽视横向同步检查等造成的不一致现象并不罕见。
 3.统一格式体例。章节条款的序次语和标题的编排格式要统一,图表式注的编排格式要统一。但这些方面容易产生也多有混乱现象。
 4.统一名词术语和代号。名词术语(包括简称)和代号(包括缩写)不但要统一,而且要规范。一般应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有关标准中审定的为准,或参照权威性工具书和资料取舍。如“艾滋病”、“存储器”为规范名,不可用淘汰名“爱滋病”、“存贮器”;“X射线”中的“X”要用大写正体,不用小写或斜体;等等。这方面目前也多有混乱之处。
5.统一异形词。异形词很多,当前应积极使用教育部、国家语委主持制定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推荐的词形(或叫首选词形)。使用中要注意三点:①凡是《整理表》中有推荐的,应以推荐的为准。笔者核对统计,《整理表》中推荐的381条中有38条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恰恰相反,但还是《整理表》中推荐的比较合理。②《整理表》中未推荐的,可参照权威性工具书,合理选择首选词。③引用文应以出处所用词形为准,不可擅改。目前的突出问题是首选词与参选词同文并存,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统一成编者自己抉择的词。
 统一问题不止上述五点。比如常用词“做—作(包括逆序搭配)、其他—其它、朦胧——蒙”等,用得也比较混乱,同样应合理取舍,相对统一。
 (二)规范的常用标准及实施中的常见问题
 国家标准,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规范,也是保证科学文化得以广泛交流的重要规范,要认真执行。这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按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检查,还有下列常见问题。
1.汉语拼音书名。GB 3259—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规定:“国内出版的中文书刊应依照本标准的规定,在封面,或扉页,或封底,或版权页加注汉语拼音书名、刊名。”但直至现在仍不时有图书不加注汉语拼音书名。加注了的尚常有下列错误:①不是以词,而是以字为单位拼写;②整个书名连写;③大小写不当。
 2.书脊。按照GB 11668—89《图书和其它出版物的书脊规则》的规定,图书(除外文版和线装书外)都应印刷书脊名称,太薄(厚度小于5mm)不能印刷时,可在紧挨书脊边缘不大于15mm处印刷边缘名称。现在问题是:①书脊常有漏掉出版者名的;②薄而不能印刷书脊名称时也不印刷边缘名称。
 3.中国标准书号(ISBN部分)条码。目前,不印刷条码的图书已属罕见,但条码位置完全符合GB 12906《中国标准书号(ISBN部分)条码》要求的却并不多。就印刷在封底左下角、条的方向与书脊平行的条码而言,其左侧第一条与左切口和下端与下切口的距离应分别为9.5+2-5mm和6.5+3-5mm,然而准确达到这一尺寸的图书却很难见到。
4.书名页。GB 12450—2001《图书书名页》规定,图书在正文前都应设置扉页和版权页。目前不设置者,尚未见到。但现存问题是:①扉页上多未标出出版者所在地。②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的格式、符号多有不符合GB 12451《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规定之处。③版本记录中,重复CIP数据,开本尺寸不注明单位或只注明一次单位,幅面尺寸和印数不作千位空,印数范围不用浪纹线而用半字线或一字线连接,等等。
 5.量和单位。法定计量单位已颁布实施将近20年,但至今违背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规定的问题比比皆是。①使用废弃的量名称,如重量(在非日常生活和贸易中)、比重、原子量等。②使用废弃和非法定单位,如标准大气压、亩、斤、公尺、立米等。③单位名称、中文符号、国际符号三者使用范围不当,或书写混杂,或大小写错误。④SI词头叠用,如mμm,μμm等。⑤用英语缩写词作单位符号,如rpm,ppm等。⑥单位使用张冠李戴,如用平面角单位度、分、秒的符号表示酒的酒精含量(45°)和时间(15′、20″)等。⑦量符号下标正斜体混乱。
 6.数学符号。GB 3102.11—93《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对物理科学、工程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作了明确规定,但成书中常使用与之不同的符号。具体表现在:①正斜体混乱。如e(自然对数的底)、d(微分号)、Δ(有限增量)、T(转置)、Rt(直角)等当用正体,却用了斜体,而该用斜体的变量却用了正体。②公式转行仍沿用英美或俄罗斯排式。应执行标准规定:“当一个表示式或方程式需断开、用两行或多行来表示时,最好在紧靠其中记号=,+,-,±,,×,•或/后断开,而在下行开头不应重复这一记号。”③符号错用或混淆。如:cot误为ctg,≥≤误为 ;≈(约等于)与(渐近等于)、〈 〉(角号)与< >(小于、大于)、∶(比例号)与:(冒号)等混淆。
 7.数字用法。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对除文学书刊和重排古籍以外的各级新闻报刊、普及读物、专业性社会人文科学出版物、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出版物的数字用法作了详细规范,但实施至今,存在问题还比较多。①使用欠准确。使用阿拉伯数字得体的地方不用,不该用的地方反而用了,如10几个,几10米,数10人,51国际劳动节等。②数字用法全书不统一。③数字书写错误或不规范。如6百元,3万5千人,40~60%,36±1℃,2~6万公里等。④用“××倍”表达减少(降低、缩小)。
 8.文后参考文献。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了各类型出版物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和著录格式。但实施15年来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①仍有沿用旧规则的;②著录的主要项目不全;③著录格式混乱;④著录符号不规范。
 (三)纠错的几个有关问题
 纠错,就是出版人员要字斟句酌、刻意求工,竭力消灭一切差错。诚然,“一个错字都没有,在实际上也许做不到,但是我们总是以此为鹄的,至少使它错误极少”(邹韬奋语)。问题是,实际情况与客观要求差距颇大。这里谈谈以下几个问题,以期对纠错有所补益。
 1.差错类型。熟悉差错类型有助于发现和纠正差错。差错一般有八种类型:结构与科学性差错、政治敏感性差错、逻辑语法修辞差错、知识性差错、常识性差错、标点符号(包括外文符号)差错和编排技术性差错。对于这八种类型,各人要结合实践,条分缕析,通过个别现象发现一般规律,通过个性认识共性,在脑子里时刻有根弦,时刻处于警惕状态,对纠错方能奏效。
 2.差错诱因。熟悉了差错类型,还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导致差错发生的因素。差错诱因,按
 张锋同志的意见,大致有四种:一是相似模糊效应因素,如汉字的音同、形似、义近和外文符号的形似致误。二是心理(生理)干扰因素,如联想、记忆残留、侥幸、依赖以及身体疲劳而致误。三是违背出版规律因素,如不认真执行“三审一读”、“三校一检”等。加之,近几年来,数字化书稿不断增多,但如何有效处理,尚缺乏经验。四是操作者素质因素,如编校队伍的配置、稳定、培养、提高跟不上形势等。差错诱因问题虽涉嫌老生常谈,但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做到常抓常新。
 3.差错根蒂。图书质量,著编校印四个环节都有责任,但编校是关键。目前编校质量,笔者非常同意陈浩元同志的看法:“图书编校质量下滑,校对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我所了解的编校质量存在问题看,其中许多问题不是负责‘净后’任务的校对所能够解决的,更多的责任还是在于负责‘清源’任务的编辑,在于编辑的业务不精,标准化意识不强,对书稿的编辑加工粗放,对‘清源’的要求不严。当然,作为出版单位的负责人,毫无疑问要负主要责任,他们的质量意识、标准化意识不强,对编辑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必然导致编校质量不合格率的上升。”笔者深感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就是以此作为目前图书差错的根蒂,也并无不可。
 4差错防范。差错防范,除具有防范意识外,还必须有常抓不懈的防范措施。我们以为,起码应做到:①爱岗敬业,心无旁骛。②过好“两关”,广泛涉猎。过好“两关”就是过好出版业务关和文字关。在此基础上要广泛涉猎。所谓“编学相长”、“校学相长”,就是编校什么就学习什么,这是编校人员立足本职,利用自身工作优势,经常阅读、多方涉猎的主要形式。③勤查善问,积累错例。④领导重视,做到“三全”。“三全”就是在出版系统工程中,出版者必须做到全人员、全过程、全身心地投入。


参考文献:1.张锋.出版物差错成因与综合防治对策.科技出版,1992(3)
2.陈浩元.执行标准规范,提高编校质量.中国出版,2002(11)
[作者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来源:《大学出版》2003年第3期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