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试析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以学术资本和学术市场为视野 - 2023编辑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2023编辑论坛
试析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以学术资本和学术市场为视野
潘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24-05-23 16:42:12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摘要:本文从资本和市场的基本特性出发,引出学术资本及其增值场域——学术市场,并将学术市场细分为学术思想市场和学术出版市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推动学术资本的不断增值,其关键在于激活、贯通学术思想市场与学术出版市场,推动实现这两个市场的良性双循环。更进一步,本文阐述了学术民主在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乃至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学术资本;学术思想市场;学术出版市场;学术民主

  一、学术资本: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向

  (一)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资本内涵

  解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可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其最终落脚点则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必由之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国内目标导向;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国际目标导向。

  耐人寻味的是,原本聚焦于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迅速成为一个遍及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外交、教育、生态等各个领域的“跨界”热词。尤其是“思想解放”与“高质量发展”之逻辑关联的提出,正所谓“思想大解放,发展高质量”。这似乎在提示人们,中国正开始步入一种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以一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指标”,而是更加开阔的眼光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出版高质量发展”作为当下出版传媒界的一个热点,尽管各方关于其概念和定义尚有不同看法,但对于“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则存在相当的共识,即专注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藉此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实现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目标。由此不难理解,如果将“出版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细分,则其中“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可以被视为“推动实现从学术大国迈向学术强国的目标”。

  那么,如何理解文化强国与学术强国呢?对此,近年来学术界通过经济与文化关系的前沿交叉研究,即将资本的增值特性与文化的更新趋势相结合,从而形成“文化资本”这一研究范式,以此分析包括经济现象在内的各类社会文化现象。其中,基于学术与文化的关系,“学术资本”可被视为“文化资本”的一个子集。

  简言之,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所谓文化强国,即指一国的文化资本丰裕且处于不间断的文化价值增值之中;同理,所谓学术强国,即指一国的学术资本丰裕且处于不间断的学术价值增值之中。由此进一步可知,“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向与内涵所在,就是经由学术出版推进学术资本的可持续增值,不断提高学术资本的价值水平。

  (二)学术资本的概念

  如前所述,在本文中,学术资本被理解为文化资本的一种,亦属于“象征性资本”,是指能为个人、组织和社会带来持续收益的特定学术思想及其价值增值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既有学术思想在同新生学术观点互动与融合中的不断更新和拓展,从而成为学术进步的内生力量和长期解释变量。学术资本的价值增值具体表现为学术思想价值的不断提升与学术共同体内外合作秩序的不断扩大,而这需要在特定场域即学术市场内进行。

  学术资本在文化资本中的特殊性,在于学术思想作为“观点之观点”和“思想之思想”这一“知识集聚与综合”的特性。简言之,学术思想称得上是许多社会思潮、社会文化、社会变革的源头活水。从这个角度来看,亦可将学术资本视为文化资本之“资本”。

  (三)学术资本的基本价值形态

  正如货币资本以“货币”为基本价值形态,学术资本则以“学术思想”为基本价值形态,即“学术思想价值”(academicideologicalvalue)。进一步来说,学术资本(或学术思想价值)包含两个维度,一是理性价值,二是知识价值。

  1.学术资本的理性价值与合作效用

  所谓学术资本的理性价值,是指既有学术思想与新生学术观点之间所可能达成的价值共识的能力和程度。学术资本理性价值的功能体现为“合作效用”。这是人们得以开展学术分工与合作的基础。学术资本的“合作效用”随其“理性价值”的不断增值而提升。因此,学术资本理性价值的增值过程,也就是学术机构和学术工作者不断扩大价值共识,从而在学术合作之博弈中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共赢,不断扩展彼此合作秩序的过程。

  2.学术资本的知识价值与创意效用

  所谓学术资本的知识价值,是指学术机构和学术工作者为了实现某个具体学术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富有成效、创意的理论和方法。例如,互联网经济时代,学术市场的垂直细分也在不断增强。针对各类学术议题,创意效用常常体现在学术研究方向的制定和执行的创新之中:学术共同体成员围绕学术议题群策群力,联系文化传统和现实实际,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提出学术计划和学术方案。学术资本的创意效用越高,学术产品去“同质化”能力越强,个性化水平越突出,其对目标群体的吸引力就越大,可实现的学术价值也就越高。

  二、学术市场:学术出版推进学术资本增值的关键场域

  如果说物质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理想场域是自由公正、充分竞争的有形市场,那么学术资本得以蓬勃孕育的场域,则是一个充分自由开放,允许各类学术思想平等进入的“象征性市场”——学术市场。所谓学术市场,就是进行学术产品交换的市场。因为只有在学术市场中,学术思想才有可能通过流通而成为学术产品,进而通过其增值运动(即学术价值的资本运动)而不断实现学术思想的价值增值。

  学术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征和价值在于:它是一个链接不同学术思想和观点,使之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学术价值网络。从学术思想之自我更新和拓展的特性而言,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学术市场应当具有“开放平等、交流充分、价值共享”的人文环境特征。

  在学术市场中,学术出版扮演了重要而特殊的角色。也就是说,学术出版有效推进学术资本之价值增值不断实现的关键,在于推进学术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换言之,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推进学术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一)从学术思想到学术产品

  1.学术产品的概念

  如前所述,学术资本要想实现增值,其核心形态——学术思想必须进入学术市场,转型为学术产品,如此方可在学术市场的供需关系中产生学术价值,即实现学术资本增值。此处所谓学术产品,可以被理解为人们通过思维过程所产生的,以文字符号等形式存在的、可以传播的学术观点或知识体系,现实中其常以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研究报告、教材等形式被生产出来。

  2.学术产品的特点

  第一,学术产品属于公共精神产品范畴,是广义思想产品中的一种,即学术产品在消费中不具有排他性。

  第二,学术产品的价值实现和增值来自交换(流通),即不同学术思想之间进行相互表达与传播。学术产品的交换体现了学术思想从头脑到表达、从个体向社会的呈现过程,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社会化,从而形成普遍的意义,并建立起各式各样的学术体系。

  无论何种学术交换、流通与传播,都需要借助学术媒介(如学术出版机构),这也是实现学术传播的必要工具和约束条件。学术媒介的观念、效率和规模对学术传播的效果、效率和影响范围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二)学术市场的供给特征与需求特征

  1.学术市场的供给特征

  (1)学术市场的产品层次和供给主体。学术产品的供应主体主要是学者、学术团体(包括政府中的各类政策研究机构等),以及各类体制外的学术机构和民间学者。在中国,现实中学术产品的供给主体无疑主要是体制内的学者和学术团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般公众和一般机构无法成为理论产品的生产者。

  (2)学术产品投放的功能指向性。学术产品集合作效用和创意效用于一身,而无论哪一种效用,都有其明确的功能指向。学术产品的“合作效用”体现了其在社会化过程中“普遍共识”的效用特征。也就是说,某个学术产品的理念效用到底有多大,主要体现在这种其所能引起的“社会共识”的范围有多大、程度有多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学术产品的“创意效用”主要体现在其学术思想之实现的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和创意。也就是说,某个学术产品的创意效用到底能有多大,主要体现在人们为“普遍共识”而努力的过程中,所能迸发出的新颖的、具有启发性的见解或方案,具有产业属性。

  2.学术市场的需求特征

  生产者向市场提供产品的动力来自消费者的需求,或者说来自满足消费者需求后的回报(收益)。学术市场上的消费者大体包括公众、政府和专业学术团体(见图1)。三者在学术市场中各取所需,以满足其需求。以学术机构为例,其是学术市场上一类专业消费群体。他们很像是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企业部门”,一方面生产供公众和政府使用的最终产品——行动建议或政策建议及其中间产品——学术理论;另一方面又在学术机构内部相互形成对学术理论这一中间产品的供求关系。与物质市场不同,学术市场中的产品具有“单件性”(或“斥重复性”)的特征。因此,可以说学术产品是从第二件开始其边际效用便等于零的产品。所以,学术机构或团体如果想要保持其在思想市场上的专业甚至权威地位,更需要不断扩充自身的学术思想体系,以随时对新学术观点进行整合,以创造新的学术思想。


图4 学术思想市场与学术出版市场的双循环

  第一轮循环:首先,学术出版机构和学者经过有效互动,在学术思想市场上选定相应的思想产品;其次,由学术出版机构将该思想产品打造成学术出版产品并向学术出版市场进行投放。

  第二轮循环:首先,学术出版机构通过市场调研,搜集学术出版物的市场数据并进行分析;其次,将市场分析结果及时向学者进行反馈,并商议下一轮学术思想和学术出版物的生产方案。

  在这个理想的双循环中,经由学术出版机构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打通了学术思想市场和学术出版市场的壁垒,使之充分互联互通,使学术思想产品转化为成功的学术出版产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产学研用的一体化。

  回到学术出版市场的改革,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学术出版机构自身的改革

  高质量发展对学术出版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学术型出版团队而言,如何因应新时代的要求,重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及与之相应的人文内核与知识谱系,是其在顶层设计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具体而言,学术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对学术出版机构提出了诸多现实问题,如在“互联网+”与移动智能时代,伴随媒介形式的迁移和编辑出版行业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学术出版产品将如何转型与融合等问题。基于互联网科技强大的链接效应,学术出版产品的形式正由过往单一的纸质出版物向媒介形态更加丰富的数字和互联网出版物转型;其产品内容则正在由分散性学术出版物向聚合性知识成果转型,包括面向公众的知识普及读物、面向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支持性知识产品,以及面向政府的决策类知识成果,等等。

  2.学术出版市场对学术思想市场改革的“倒逼”

  这一问题亦可转化为:作为知识产品的重要生产参与者和供应者,学术出版机构如何在学术市场中实现功能转型?伴随出版产品的转型,编辑出版的功能也在相应进行转型。同样以学术出版为例,从目前趋势来看,专业类智库是其实现功能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即由传统的学术出版平台和单一、线性的出版功能,向新型智库平台和提供综合网络知识服务的功能转型。在智库平台的功能背景下,学术型出版人更多秉持的是学术合作伙伴的身份定位与融合出版思维,即主动参与学术成果的策划、准备和创作过程,并通过参与数据库等学术基础设施建设,为学者提供综合性、网络化的知识服务。由此,学术出版之功能由传统的末端跃至前端,其出版的目的性、准确性和在思想市场中的参与程度、效率和预期收益也将大幅提升。

  五、发扬学术民主,推动选题协商

  综上可知,在推动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之中,发扬学术民主,充分开展选题协商,是激活学术市场,提升学术价值,推进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民主实践的重要体现就是协商。协商的基本含义是人们聚集或组织起来就公共议题进行讨论、对话、交流、辩论、审议等。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协商民主的文化内核是:在偏好转换中谋求最优理性决策。因此,学术民主即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通过参与学术议题的过程,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换,批判性地审视各种方案建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学术决策以合法性与合理性,从而实现学术自治与学术合作。

  一个理想中的现代学术治理,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成员就学术议题从理念到方案进行众筹众议,在达成理念共识,实现方案优化的过程中向“学术善治”转型的过程。所谓学术善治,就是使学术价值最大化的学术治理过程。学术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建立在协商民主基础上的合作管理,是学术管理组织同学者之间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换言之,就是通过渐进式地扩大学术领域各类主体的参与度,从而不仅在增进共识和创新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决策优化,同时不断形成“学术增量”和“学术红利”。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