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全”媒体的重要论述引申至出版领域,系统探讨了当前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的融合之变、发展之本和价值之根,指出大学出版社应在基础流程、关键技术、核心人员方面下功夫,立足“四化”育人机制,打造“五角”发展阵营,构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交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高校教材出版生态链。
关键词:“四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创新;“双效”提高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出版社编辑素养、培养和滋养评价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A860016)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分别是从时空、技术、主体、生态四个维度对新时代全媒体特征的高度总结,深刻揭示了媒体发展的本质内涵。将“四全”媒体引申到出版领域,基于“四全”出版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能促进高校教材产品形态和出版业态的全面创新,以及出版效率的提升和出版效益的提高。
1 背景分析——“趋势”比对,探析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融合之变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最本质的差异在于一个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一个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1]传统高校教材出版是标准化、规模化、线性的单一内容生产。与此相对,VR、AR、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则全面考量了高校教学实际的便捷性、延伸性和高效性要求,以及学生碎片化、个性化、全面化的学习需要,在内容载体、传播渠道、营销模式、资源开发、教学效果等方面拥有显著的优势,同时显著提高了出版效益。传统高校教材出版与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比对表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高校教材出版与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比对表
出版要素 |
出版模式 |
传统校教材出版 |
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 |
内容载体 |
单一载体 |
教材 |
多元载体 |
教材 |
多媒体资源 |
在线课程 |
传播渠道 |
固定渠道 |
线下讲授 |
复合渠道 |
线下教材 |
在线学习 |
线上测评 |
营销模式 |
定式营销 |
宣发采购 |
全面营销 |
线下宣传 |
网络营销 |
直播营销 |
资源开发 |
浅层开发 |
教材内容 |
深度发掘 |
教材内容 |
在线资源 |
链接延伸 |
教学效果 |
被动接受 |
课堂讲授 |
自主学习 |
课堂教学 |
线上学习 |
拓展学习 |
出版效益 |
单一集中 |
教材效益 |
衍生效益 |
教材效益 |
资源效益 |
服务效益 |
国家基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也是推动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发展的强有力动力。如《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探索开发课程建设、教材编写、配套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统筹推进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要“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要求“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
由上可知,技术的变革与政策的导引给传统高校教材出版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挑战,但同时催生了新的出版形态——全媒体出版。鉴于此,传统高校教材出版要在“内容导向”的前提下,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丰富知识载体,优化出版方式,强化宣发效果,注重服务质量,提升出版效益,逐步完成朝全媒体出版的转型升级。
2 效率提升——“顺势”转型,谋划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发展之本
全媒体时代,高校教材出版效率提升的基础在流程、关键在技术、核心在人员。
2.1 效率提升,基础在流程
传统高校教材出版以纸质教材为基础,包括选题的策划、调研、论证,以及组稿、三审三校、版式设计、印装、发行等一系列线性的、相对固定的业务流程,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开展相关工作,组织分工明确,部门间相对独立。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出版”的全新配对已然对传统出版流程产生重要影响,致使其弊端不断出现:这种线性流水线式出版流程的各环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严重制约着出版的时效性;出版各环节工作涉及的部门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职权相对独立、衔接不顺畅等,容易导致沟通受阻、效率低下;传统单一的线下营销方式(新书发布会、图书推介会、宣传促销活动等)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效果,这跟互联网营销全覆盖、裂变式、即时性的营销效果不可同日而语;等等。鉴于此,出版社应对整个出版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全方位沟通、全流程跟踪、全链条反馈,构建沉浸式、参与式、互动式、跟踪式的“全程出版”模式。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出版流程数字化,通过配套的系统或平台及时提供、传递、更新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化、即时性的信息,减少时滞和沟通阻碍,做到时尽其效。
(2)在选题策划论证阶段,通过“选题开发协作平台”对作者及用户的需求和建议进行搜集和分析,减少选题开发的时间成本,提升选题开发的实效性。
(3)在内容审校阶段,编辑可配合使用“在线审读系统”和“智能编校系统”提升审读和编校的效率。例如,“中国终身教育学术研究数据库”平台实现了智能主编、在线编审、自动排版、在线编校、印刷协作、国际发行等功能,通过数字化的出版流程,使出版的每个环节都升速提效。
(4)在印装生产阶段,出版社可搭建“出版资源生产与管理系统”,将纸张、开本、印刷、装订的类型及各自优劣势对比信息,以及按需印刷要求、印装进度等以数字化文档或数据库的形式集成,方便编辑随时随地进行检索、选择与更新。
(5)在宣传营销环节,根据教材特色,选择和利用互联网营销的优势,通过与学科相关的在线专业论坛和沙龙、专家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推介、专业社群知识共享、相关人物专访、特色书评、APP推广、互动营销等多种新型营销方式,提高教材营销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6)在增值服务阶段,以具体市场需求和反馈为导向,对教材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提升附加值。例如,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参照市场情况和用户反馈,邀请领域内专家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专题模块的付费微课,扩大收益,让线上的知识服务成为出版社教材推广和获益的新窗口。
2.2 效率提升,关键在技术
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是出版效率提升的关键,这一点在近年来各种技术赋能的新形态出版物上已经被成功印证。全方位利用技术优势,为出版注入新的技术活力,推进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做到技尽其用,便是“全息出版”的价值所在。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迭代、深入变革,对出版领域产生的影响愈发深刻。鉴于此,传统高校教材出版要利用好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朝全媒体出版转型升级,不断丰富教材出版的内容形式,提高教材出版的价值效益。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利用清晰的定位和专业优势,将纸质教材与AR技术相结合,形成纸数融合的全媒体教材,并配合自身临床知识库、学习助手等,为师生提供深度知识服务;中国海关出版社推出的“通关大神”在线实训课程,基于实际工作场景与人物形象,通过游戏化、交互式、体验式闯关操作,极大地提升了学习专业知识和应用专业技能的趣味性、成就性和实效性,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双赢;湖南大学出版社利用VR技术打造的“机械工程立体教材”,将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以虚拟实验、互动游戏、动画演示等方式可视化、形象化,显著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材的整体效益。此外,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对于教材的选题策划、内容生产、精准营销、服务增值、生态构建也大有裨益。
2.3 效率提升,核心在人员
无论何种产业的调整、发展或者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出版业也是如此。[2]出版效率提升的核心在于人。全媒体出版语境下,作者、编辑、用户构成一个相互配合、反馈协调的统一体。出版社要全方位配置和使用相关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引申“全员媒体”内涵,构建“全员出版”机制。
出版社应努力挖掘、培养、整合专业作者,并与之建立深度合作,通过选题开发协作平台、知识社群等途径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与培训支持,让作者从一开始就参与到选题的策划与论证。这有利于提升选题的合理性和丰富性,同时为作者的后续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通过知识付费平台为其开辟在线课程、专栏讲解、直播互动等溢价程度较高的增值服务,密切双方关系的同时,丰富出版社的资源和流量。 出版社编辑包括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编辑及网络编辑,他们是整个出版活动的主体,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文字的加工者、艺术的雕琢者、思想的呈现者,也是教学理念的倡导者、信息技术的应用者、优质资源的推广者,还是人际关系的缔结者、维系者、协调者。全媒体出版环境中的编辑,应拥有多元化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全媒体出版技术和营销能力,能在产业内部的转型升级中充实自我、主动出击,从内容创新、载体选择、技术运用、增值服务、知识付费等多角度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双向深度整合,充分扩大和延伸教材的价值。
全媒体出版更加注重用户需求、用户体验和用户反馈。就高校教材而言,其主要用户即知识需求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最强的学生。因此,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对教材内容、载体、形式等现实需要的准确考量,成为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的现实基础。为此,出版社可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大数据分析、平台互动等多种途径,宽口径、深效度地洞察、挖掘、引导学生的需求和行为数据,并在有效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出版高质量教材,提供精品化线上教学资源和个性化增值服务,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例如,可以为精品教材配置集学习、测试、评价、互动、分享于一体的在线学习平台,并在平台系统中设置专门的开放式用户编辑模块,由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再编辑,进而不断完善教材知识体系。
3 效益提高——“借势”创新,掌握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价值之根
全媒体出版语境下,出版社应立足自身,长远规划,积极开发多种形态的融合出版产品,打造“一次开发,多次增值”的持续盈利模式。[3]
3.1 立足“四化”育人机制,提高社会效益
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的“四化”育人机制具体指技术优化、价值内化、教育涵化和发展深化。
(1)技术优化,提高知识传播效率。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潮下,出版社应及时契合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重塑内容生态,找准内容与技术的结合点,推进二者深度融合。出版社要充分利用专业特色、资源优势和信息技术,开发出形态多元、可以模块化组装、支持大数据等信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的基于“内容+服务+数据”形式的第三代教材 [4]。
(2)价值内化,提高教材品牌价值。技术的革新给各出版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相同的,在大家都重视利用技术开发教材的情况下,精品教材就好比一把锁,内容为“芯”,品牌为“壳”。只有将优质的累积性内容和原创性内容通过恰当的技术途径集成到多载体的统一的内容系统,并进行专业化开发,以形成品牌效应,才能实现内容价值的彰显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3)教育涵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材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新时代的高校教材出版要始终秉持传播知识、立德树人、弘扬价值观、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始终以社会效益为先来打造品牌教材,拓展社会影响,始终坚持“导向+内容+技术+服务+效益”的协同效应,以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
(4)发展深化,助力出版社转型升级。在当前信息技术浪潮、用户个性需求、国家相关政策导向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版社向全媒体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全媒体出版的推进,必然能助力出版社朝着更健全、更有活力、更有效益、更有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由一本教材向一门课程、固定的购销买卖向个性的服务定制、单向内容传递向多元内容更新的转变,是高校教材出版转型的必由之路。需要明确的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不是难点,最大的难点在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上。[5]
3.2 打造“五角”发展阵营,提高经济效益
全媒体高校教材出版的“五角”发展阵营具体指精品教材收益、在线付费课程、知识付费服务、版权输出收益、衍生产品收益。
(1)精品教材收益。传统出版是一种典型的标准化规模经济,利润源于流水线下同一产品的大规模复制。[6]可见,精品教材本身便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配合良好的渠道运营便是出版社稳定的经济来源。
(2)在线付费课程。2019年10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双万计划”,大力倡导国家级一流在线课程建设,可见在线教育已是潮流所在。出版社应利用专业优势,开发在线教育课程,以课程付费的形式丰富价值链和盈利模式。例如,东北大学出版社在《指尖上的艺术——钢琴弹奏基础》一书中,嵌入作者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级精品课的二维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随时能在线观看弹奏视频,掌握弹奏要领。此外,读者可以以远低于线下钢琴辅导班的费用加入线上名师钢琴教学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弹奏钢琴成为可能。
(3)知识付费服务。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最终方向必然是为目标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介质的知识服务。[7]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获取知识成本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付费。因此,出版社应在精品教材出版的基础上,发散出版思路,线上线下联动,不断搭建和完善知识服务场景和知识付费平台,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付费模式,扩充盈利源,扩大盈利空间,得到、喜马拉雅等APP的成功便是例证。
(4)版权输出收益。图书的版权输出是出版效益的重要增长点,也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教材的版权输出相较于文化类、大众类图书难度较大,但并不意味着无操作空间。事实上,一些精品的理论科学、基础研究、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材很早就“走向”了国际。例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版权于2016年输出至俄罗斯,并面向全世界发行,产生重大影响力。因此,出版社要依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精品教材的版权输出与保护工作,通过教材“走出去”,用中国视域进行国际表达。
(5)衍生产品收益。类似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高校教材出版也能打造出多方面的衍生产品,产生衍生收益。例如,在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出版教材《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与规范》的同时,可基于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供高校购买使用,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般的实验室安全培训,从而产生可观的衍生产品收益。再如,以精品教材为支撑,策划介于“纯教材”和“纯课外读物”之间的课外衍生读物[8],供学生课外阅读或者兴趣班、辅导班等使用。此外,各种文创产品也是精品教材重要的衍生产品。
4 结语
当下,是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最佳时代。通过全媒体技术与出版的完美融合,不断促进出版业转型升级,以丰富的效益生态链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进而产生“长尾效应”,应是高校教材“四全”出版价值意蕴之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汤雪梅.以互联网思维建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J].出版广角,2014(7):47. [2] 路丽华.5G融媒体时代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J].编辑学刊,2022(5):18. [3] 薛英昭.新媒体时代出版融合发展新路径探析:以甘肃教育出版社融合发展实践为例[J].编辑学刊,2022(5):69. [4] 刘坚韦,汇余.浅议“互联网+”时代高校教材的内容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6 (7):49. [5] 闫翔,彭天赦.融合出版的五个落地场景[J].科技与出版,2018(6):50. [6] 郝振省.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出版发展新趋向[J].出版发行研究,2014(4):6. [7] 张新新.出版机构知识服务转型的思考与构想[J].中国出版,2015(24):23. [8] 伯古娟.中小学教材衍生产品的策划开发[J].现代出版,2016(1):63.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