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培育策略研究:政策影响与多元化应对机制 - 2023编辑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2023编辑论坛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培育策略研究:政策影响与多元化应对机制
章毅(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24-06-04 14:13:50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摘要:在数字化与全球化的双向驱动之下,大学出版社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其中,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出版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核心议题,其对于出版业的健康与稳健发展拥有决定性的影响。文章首先剖析了大学出版社在专业人才培育方面的策略及其所遭遇的多重困境。随后,文章主张在新的出版产业结构中,对专业人才的培育策略和资源应进行精准的调整与优化配置。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应对机制,如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GPU培育机理,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BTMS培养体系等。这些建议不仅有望促进大学出版社的持续与稳定发展,而且为整个出版行业的未来方向提供了有力的策略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人才培育策略;政策影响;多元化应对机制

  1 新时代出版行业与专业人才培育的战略关联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时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对人才的需求也空前巨大。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随着2030年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的形成,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将显著提升。因此,自主培养人才、构建人才竞争优势显得尤为紧迫。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与发展,我国的出版业已逐渐占据文化产业的核心地位。尽管我们在出版总量和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行业仍面临着由品种数量驱动的发展模式这一问题。出版业亟需进行内涵式的、品质驱动的转型,以满足公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这种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其关键在于培养和吸引一批有责任担当,能呼应并回答时代命题,业务精专、富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论的出版专业人才,他们是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他们是传承、整合和执行新的发展理念的主要力量,为出版行业提供指导方向与策略,推动出版资源价值的延展。另一方面,他们保障出版行业生态的有序性和效率,确保其可持续、稳定地增长。如果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即便有再先进的发展理念,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行业转型。

  综上所述,专业人才培育与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中的紧密关联与深远意义显而易见,只有形成健全的人才培育机制,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才能确保出版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远繁荣贡献力量。

  2 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培育策略与其面临的多维困境

  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术界与读者桥梁的关键环节,承载着传递学术价值和知识普及的双重任务,尽管有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专业人才,受历史背景与体制结构影响,大学出版社的专业人才队伍构成展现出其特有的复杂性,包括事业编制、企业招聘以及劳务派遣等不同职工身份。这种多元化的构成使得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培育策略面临其特有的困境。

  2.1 薪酬与工作强度存在失配

  随着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化与拓宽,以及对出版物质量的严格把关,大学出版社员工的工作要求愈发严格。他们不仅需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还需要在技术、知识面和融合能力上达到新的标准。这使得他们在满足日常工作要求的同时,还需不断进行专业学习和能力提升[1]。然而,面对这增长的工作强度,大学出版社员工的薪酬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这导致了明显的工作与报酬之间的不匹配。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大部分大学出版社员工对自己的薪酬福利表示不满,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处于行业低等水平。这不仅体现了出版行业内部的收入分层,更揭示了人员结构的不合理性。同时,大学出版社对于企业编制职工大多未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制度,这使得员工总有“后顾之忧”。尤其是在中心城市,由于生活成本的持续上升,员工的实际收入与生活成本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导致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受到压制[2]。

  薪酬与工作强度的失配已经成为大学出版社的一个显著问题。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出版人员需要适应更为复杂的出版流程、跨区域的合作以及更高的质量标准。他们往往需要超时工作,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但相对之下,他们的收入增长并没有与这些新增的工作量和责任同步。在长时间的工作和经济压力之下,许多专业人才开始选择离开出版行业,转而进入其他更为有利可图的行业。大学出版社在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上需针对其独特的人才队伍结构,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确保人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整体出版业务的稳健发展。

  2.2 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存在瓶颈

  随着当代出版业对人才资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大学出版社对新入职员工的学历要求逐渐提高,硕士研究生学历已成为许多职位的门槛。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与现行制度约束,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路径在大学出版社中表现为明显的制度性瓶颈[3]。

  对于事业编制内的员工,他们在职务晋升过程中面临多重壁垒。这些壁垒不仅源于出版社内部,还与其所隶属的高校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性不足有关。在职称晋升方面,由于学术积累和资源的差距,与高校学报编辑同级竞争使得大学出版社员工在学术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而对于企业招聘的员工,尽管他们往往构成了出版社的核心力量并肩负重要职责,但他们的职业晋升道路同样受到限制。在达到某一管理层级后,晋升空间似乎变得极为有限,形成了所谓的“天花板”现象。职称晋升的双重审批流程,涉及高校和上级出版主管部门的多方审核,审批过程中的沟通障碍或政策制度限制均可能导致晋升遭遇困境。目前的数据显示,大学出版社员工的职称结构严重失衡,大部分社聘员工持有初级或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的人才短缺,这对于一些重要的出版工作,如图书的复终审等,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种晋升的瓶颈与员工的高学历和职业期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定比例的员工产生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感。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从政策与机制上进行优化,确保出版专业人才的合理流动与发展。

  2.3 绩效评价与考核存在偏颇

  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仍然面临着由历史和体制因素导致的绩效评价偏颇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事业编制与社聘员工之间的绩效分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普遍出现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传统的论资排辈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骨干的晋升和薪酬待遇,与他们的实际贡献并不完全对等。

  从组织决策层面来看,部分大学出版社仍然沿袭传统的“官本位”思维,决策机制相对封闭,知识型人才及骨干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受限。这不仅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绩效考核机制方面,目前大多数出版社仍然强调经济效益为首要考核标准,而忽视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加之缺乏科学的人才淘汰机制,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现象,这都对出版社的人才结构和健康发展构成了隐患。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高学历、高职称的员工往往具有更高的职业期望和对公平性的诉求。他们能够迅速地获取并分析行业的薪酬与发展趋势。若长期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匹配,那么单纯的学习与培训难以确保他们的长期留任和知识迁移。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大学出版社应对其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改革,确保绩效评价与员工贡献相匹配,促进公平、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激励员工的创新和努力,保障出版专业人才的合理发展与待遇。

  2.4 职业倦怠现象愈发普遍

  工作强度与收入的失配、晋升的瓶颈以及不公平的绩效评价等因素,都导致了员工的职业热情和工作满意度的下降。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更可能导致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大学出版社的人才培育困境。

  由于上述种种问题,大学出版社的员工更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受到行业关注。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于1974年提出,定义为个体在长期工作压力下出现的心理、情感和生理上的疲劳与耗竭状态。此种状态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

  研究数据表明,大学出版社的员工普遍存在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在特定专业背景的出版员工中。例如,理工背景的员工对自己在出版工作中的效能感相对较低,而文科背景的员工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则更加自信。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成功应对生活挑战的关键因素[4]。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专业背景如何,大学出版社员工普遍感受到来自市场、经济和科研的多重压力。由于长期的压迫感和低自我效能感,他们可能逐渐形成消极的认知评价,从而导致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现象需要得到大学出版社的高度重视,并结合当前的出版政策和行业动态,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引入心理干预和咨询服务,强化培训和自我效能建设。同时,推动更为合理和人性化的工作制度,以应对和缓解职业倦怠现象[5]。为此,行业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职业倦怠的成因,制定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措施,以促进出版人才的健康和行业的持续发展。

  总之,大学出版社面临的人才培育困境是多方面的,需要出版社、政策制定者和整个出版行业共同努力,从体制、机制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3.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培育策略的多元视野研究

  针对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培育策略与其面临的多维困境,笔者在此提出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GPU培育机理,即政府(G)—出版行业(P)—大学出版社(U)三位一体培育机理,具体见图1。


图1  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GPU培育机理

  3.1 政府策略在优化出版专业人才生态环境中的定位

  在新的数字化出版时代背景下,出版专业人才在社会生态中的角色逐渐被赋予新的期望和挑战。

  出版专业人才的社会认可度不仅反映了其专业产出被社会接受的程度,还与政府策略和行业环境息息相关。政府在制定策略时应深化对出版行业的支持,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政策工具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进一步提升出版专业人才的社会认可度的策略可以包括确保出版质量,合作举办出版活动以及策划有针对性的产品展销活动。这些措施旨在广泛宣传出版人才的专业成果,进而增强公众对他们工作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政府应利用其资源,与高等教育机构及大学出版社合作,提升出版人才的社会影响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会认同和尊重是人的较高层次需求[7]。对于出版人才,这尤为重要。因此,结合大学资源和出版行业的特点,政府可组织一系列社交和调研活动,鼓励出版人才与社会互动,深入了解社会需求。这样的策略旨在提升出版人才的社会地位,满足他们的职业需求和心理需求,并最终避免职业倦怠的出现。

  3.2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与跨学科融合

  对于高效培养出版专业人才,系统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模式创新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推动出版学科的升级并争取将其纳入国家一级学科目录是基础的保障。作为重要的出版人才培养基地,相关高等教育机构应以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强调出版的意识形态特质,同时重点研究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战略等关键议题。结合行业政策,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如构建完善的出版学学科体系、建立科研平台、优化教育团队、推出高质量课程等,以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备深厚专业能力的出版人才。

  然而,仅依赖于专业学科建设仍然不足以满足当前复杂环境下的人才需求。鉴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出版人才不仅应具备深厚的出版专业知识,更应有广泛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因此,出版机构既应组织出版业务相关的专业培训,也应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和交流,以促进跨学科的知识交融和技能提升,为“互联网+出版”的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培育策略

  在当下的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人才培育策略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鉴于人才流动性和公平性追求的挑战,大学出版社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薪酬激励制度与绩效考核机制。这不仅是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能的前提,也是回应当前行业普遍问题如薪酬不均、工作强度与报酬失衡等的切实策略。出版社应通过提高社保福利如企业年金、补充医疗计划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归属感。进一步,为实现公平性,大学出版社应尝试打破固有的身份制度,推动“同工同酬”原则。此外,应对经营骨干人员和业务精英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以确保与出版社的利益一致性。

  其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大学出版社需要对员工进行持续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在数字出版和国际交流方面。通过组织各种培训交流活动,确保出版人才不断更新其专业技能。此外,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和业绩导向的选拔机制也是提高整体团队效率的关键。

  再次,为满足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大学出版社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职称晋升和干部选拔机制[8]。这将确保有潜力和才华的员工得到应有的晋升机会,同时也鼓励他们为出版社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大学出版社在人才培育策略上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调整,结合当前的政策背景和行业发展趋势,以达到持续发展和优化的目标。

  4 大学出版社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转型与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正处于数字化和全球化交织的复杂转型之中。传统的出版模式及人才培养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鉴于此,如何优化和重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渐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曾在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高校出版社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并立足于高校出版社在“互联网+出版”环境下的编辑工作特点,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互联网+出版”环境下高校出版社编辑素质体系。新时代的大学出版社人才培养策略应注重专业性、技术性、市场性与伦理性的多维度融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技术背景。为此,本文提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BTMS培养体系[9],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专业人才BTMS培养体系

  基础素质(B):强调出版业务流程的全面掌握,尤其在学术评价、文化传承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技术类素质(T):主要指向新时代数字技术应用的熟悉度与创新性,以及对新型出版工具和平台的掌握。新时代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出版技能,还要能熟练运用新技术进行内容创作、编辑和发布。

  市场类素质(M):主要为出版人员对市场趋势的敏锐观察力和分析、读者需求洞察以及内容策划的能力,以及对于全球学术出版市场格局的深入理解与应对策略。

  保障类素质(S):涵盖法律法规的理解、沟通能力以及其他能确保出版物合法性和权威性的能力。

  BTMS培养体系要求新时代的出版专业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认知,能够敏锐捕捉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的变迁,并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专业知识、国际化视野及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大学出版社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平衡学术深度与市场活跃性。结合BTMS培养体系,笔者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多元化的路径进行人才培养。

  首先,大学出版社应确立其学术定位,加强与全球学术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其人才培养必须坚守学术的核心价值。这意味着,出版社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强化其在学术领域的权威地位。

  其次,数字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出版流程,尤其是在内容创作、编辑、发布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因此,数字技术的培训应纳入核心培训计划,如人工智能在编辑中的应用、区块链在版权管理中的使用等。大学出版社应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培育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是未来出版业的趋势,这不仅涉及学术研究,更关乎市场的拓展与品牌建设。只有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理解全球出版市场的动态,才能够及时应对国际出版的挑战。

  最后,大学出版社还需要构建多维度、开放性的人才培养平台,与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出版组织深度合作,打造综合、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应重视实践与反思的结合,强调基于实践经验的研究与学习。鼓励创新思维,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5 结语

  新时代要求大学出版社建立更为科学、系统、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多元化、专业化与国际化的人才培育策略,不仅能够确保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而且能够为学术界和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出版服务。

  参考文献
  [1] 齐少楠.新型编辑人才培养战略[J].采写编,2023(8):156-158.
  [2] 高鹏.刍议岗位绩效工资在大学出版社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4(3):27-30.
  [3] 周建华.关于大学出版社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出版,2013(5):29-31.
  [4] 阿尔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M]. 缪小春,李凌,井世洁,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刘永静.青年编辑职业倦怠纾解路径研究[J].中国报业,2022(10):54-55.
  [6] 李德升,刘晨旭,朱琳.编辑出版行业人才职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编辑,2020(7):85-88.
  [7] 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动机与人格[M].吴张彰,李昀烨,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2.
  [8] 杨彬,高玉林.新时代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1):103-106.
  [9] 章毅,张岩.“互联网+ 出版”环境下高校出版社编辑素质构成因素刍议[J].出版科学,2017,25(6):32-34.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