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下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外教社”)携手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上外附中”),在上海书展成功举办“梦开始的地方:我在上外附中的日子——上外附中育翘楚,外语学习筑通途”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以《梦开始的地方——上外附中多语种毕业生回忆录》为引,特邀杰出校友回望附中岁月,分享附中的外语教学特色,并探讨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外语学习的独特价值与未来方向。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寅、上外附中副校长岳岚、上海市教师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关键语种教研员郭侃亮、上外附中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殷莹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丁毅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一佼主持。

陈寅首先代表虹口区教育局,对外教社和上外附中的前瞻远见和使命担当表示高度赞赏。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纵深演进的今天,更需深刻思考外语教育的核心价值。他强调,外语是文明互鉴的“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的“深层纽带”,也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维度”。虹口区作为海派文化发源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始终将国际化素养培育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之一。他期待外教社与上外附中继续在各自领域发挥外语教育的标杆作用,构建立足中国、对话世界的语言教育新生态。
外语人生
嘉宾分享环节包含三个部分。在“外语人生”环节,薛万奉、史芸千、唐海越三位校友深情回顾了各自在上外附中学习外语的独特经历。

上海海洋大学计算机系的退休教师薛万奉校友动情讲述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上外附中用心育人,珍视每一本教材和词典的难忘岁月。他提到,虽然自己后来从事数学和计算机教学,但当年在上外附中打下的外语基础成为他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底气,为他搭建起理解世界的桥梁。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史芸千校友则从童年阅读外教社“黑猫英语分级读物”开启英语兴趣谈起,分享了在上外附中培养的自律习惯和演讲能力帮助她提升语言能力并塑造她的英语文学之路。那些珍贵的记忆片段,生动诠释了外语学习如何成为他们人生旅程的起点和基石。

唐海越校友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外语改变人生的生动案例。她分享了自己高三开始学习德语并最终高分考入交大医学院法语班的经历。她对比了中式与法式教学模式的异同,强调上外附中的早期情景教学和丰富语料奠定的兴趣基础,以及系统学习德语的经验对其快速掌握法语以及理解印欧语系框架的巨大帮助,展现了语言能力为个人发展开辟的广阔天地。
学校的外语教学特色

在嘉宾分享的第二个环节,上外附中原德语教研组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王哲光分享学校外语教学的特色与创新实践。他指出,上外附中始终将外语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 ——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作为教学根基,同时以 “跨文化”“跨学科” 为鲜明特色,助力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拓宽认知边界,为科研发展奠定基础。王哲光强调,数智时代的外语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它能拓宽视野,助力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人类文明互鉴;在国际竞争中,唯有深入理解对方文化与思维,进而达成合作或赢得主动。他同时提到,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中,但 “手段与目标不可倒置” 是明确的原则。
时代之问
活动的高潮聚焦于嘉宾分享的第三个环节——“时代之问”。朱榄叶、赵元章、汪栎宬三位校友结合当下背景,就“数智时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外语?”这一问题展开了精彩论述。他们从不同视角出发,阐释了外语在跨文化沟通、专业领域深耕、思维拓展以及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的核心价值。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教授朱榄叶校友强调,科技是“赋能”而非“替代”,要引导学生看到语言作为“思想载体”和“人文桥梁”的深层价值,未来需要的是能驾驭AI工具、兼具深厚人文素养和专业深度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海创元人工智能科技教育公司执行董事赵元章校友的发言聚焦“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核心主张,深刻剖析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紧迫性。他指出应充分利用外语,深入理解国外AI技术,同时发挥中文信息密度高的天然优势,结合本土文化与需求,开发高效AI解决方案。他强调,必须突破对西方技术框架的依赖,探索适配汉字特性的原创算法与模型,在底层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建立中国人工智能生态。同时,应培养精通外语与AI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国AI成果服务全球,在新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汪栎宬校友则从数智时代的本质出发,清晰回应了技术焦虑。他指出,所谓“数智时代”的核心在于数据、算力与算法,而语料与逻辑的结合恰恰构成了语言的本质。因此,掌握数智时代的底层逻辑与学习语言是相通的。学习外语的核心价值在于从语言出发探索他国文明,用语言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借语言学习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他强调,作为中国人,学好中文是理解历史、表达思想、连接民族情感的核心纽带和首要任务。
互动问答

在本次活动最后的“互动问答”环节,嘉宾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交流。

针对上外附中选拔与培养中看重的“非应试素质”,史芸千校友结合自身经历指出上外附中更注重培养“语言的感觉”。她从选拔时即兴模仿语言的趣味考题,谈到上外附中使用外教社《看听学》(3L)教材进行趣味早读、高中坚持课前演讲(从背稿到即兴发挥)以及精读外教社“黑布林英语阅读”“黑猫英语分级读物”等经典文学的经历,强调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语言水平,更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表达思想的勇气,拓宽了文化视野,让语言真正成为思想的载体。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下纸质教材的价值与持续阅读的意义,唐海越校友认为,优质的纸质教材是系统学习的基石,其科学性和结构性是AI目前难以替代的。同时,持续的深度阅读是保持高专注力的训练器,并能激发学以致用的快乐和探索未知的深层兴趣,这对长期学习至关重要。
针对各语种的学习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能力培养会带来哪些影响,汪栎宬校友结合自身保送经历指出,多语种学习促使学生更早建立“组合式语言能力”意识,并更精细规划学习路径。他强调,学习各语种都需深入理解其文化圈的历史社会逻辑,并认为这一趋势实则是在引导学生超越“非此即彼”的困境,转向“以语言为支点,撬动多元能力”的成长逻辑,最终服务于“用语言连接世界”的目标。他坦言自己也曾面临专业选择,深刻感受到附中外语能力赋予他的选择权,并强调外国语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具备“世界眼,中国心”的外交与国际化人才。
“梦开始的地方”孕育了无数梦想,卓越的外语能力铺就了前往广阔天地的通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迭代,外语作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开启认知新维度的窗口和实现自我超越与贡献价值的阶梯,其对于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历久弥坚。这场融合了深情记忆、教学智慧、人生故事与时代前瞻的对话,不仅重温了校友们在上外附中那段点燃梦想的珍贵岁月,更清晰地描绘了在数智浪潮中,外语学习如何继续为个人与国家的发展筑就坚实而璀璨的通途。
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