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出版规律研究综述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论坛
出版规律研究综述
范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09 16:43:03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2008.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业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对出版规律进行了见仁见智的探讨,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全面总结相关研究的经验,梳理有关出版规律的各家观点,同时也分析其不足,对于我们今天深化出版学理论研究和体系建构,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树立出版业的科学发展观念,切实按照出版活动的客观规律办事,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有鉴于此,本文从几个主要方面就近30年来有关出版规律研究的一些主要问题、观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述评。
一、什么是出版规律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不少研究者都引用了列宁的经典表述:“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从哲学认识论来看,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些非本质的偶然的现象的联系就不能算是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虽然同样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认识论入手,但具体到对出版活动规律的研究和表述。具体到对出版规律内涵和外延的论述,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我们在此先从出版规律的内涵这个角度做些梳理。
出版规律是出版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何用精练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揭示出来,也就是揭示出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属加种差定义”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下定义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将“数学”定义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许力以对“出版”的界定其实也是比较严谨科学的,他认为:“出版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2]仔细翻检有关出版规律研究的文章和著作,我们很遗憾地发现极少有人对“出版规律”进行逻辑学方法上的科学界定。相比而言,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几位学者的论述。
李新祥侧重于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出版规律”或“出版传播规律”。他认为:规律是客观世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象以及某一现象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单独的一个现象或现象中的单独方面是谈不上有规律的。因此,所谓“出版传播规律,是指出版传播活动运行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表现为两个方面:出版传播现象内部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出版传播现象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主要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我们不妨将前者称为出版传播的内在规律,后者则为出版传播的外在规律”。[3]他的内在规律、外在规律说,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20世纪80年代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中对文学活动规律的类似表述。李新祥在2007年12月出版的《出版传播学》专门设立“出版传播发展规律”,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但又在“发展”二字上有所加强。他说:“出版传播发展规律是指出版传播发展过程中,各种事物、各个方面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与反映。这些规律始终如一地存在于出版传播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并制约反映着出版传播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走向。”[4]显而易见,这里作者是比较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普通逻辑学的定义方法,采用了“属加种差”的定义法,这种出版规律定义是典型的,也是最常用的“性质定义”。
与李新祥不同,罗紫初是侧重于发行学研究的专家,他介入“出版规律”研究也是侧重于从出版物作为商品的供求关系入手的。在《出版发行学基础》一书中,作者指出:“由于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的综合反映,所以,将这一矛盾作为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容易把握出版活动的规律,实现出版学研究的目的。”从这一研究对象出发,作者对出版学做了如下定义:“出版学是研究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的产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领域所特有的矛盾,它能反映出版活动的本质特征: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领域最主要的矛盾,它能反映出版活动的基本状况: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普遍存在于出版物再生产全过程之中,它能全面反映出版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所以,研究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的过程,就是把握出版活动规律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出版学也就是研究出版活动规律的科学。”[5]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出版规律”进行界定,但实际的论述中暗含着一个定义:出版规律是出版物商品的供求矛盾关系。
我们注意到,罗紫初先生的表述有时还有矛盾之处。在《出版学理论研究述评》一文中,作者列举了五种出版学研究对象的观点,进而指出:“在上述关于出版学研究对象的五类观点中,持规律说者将出版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出版领域的有关规律,我们认为这是将研究目的误认为研究对象。探讨出版活动的各种规律,是出版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出版学研究的对象。”[6]其实,出版学研究对象与出版学研究目的看似完全不同,但内在联系密切。出版规律本身的研究本应是出版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作者1999年出版的《出版学原理》就把出版规律作为一个重要板块进行了探讨。
对出版规律比较早地、自觉地进行探讨的还有邵益文先生。他在《编辑出版研究工作的新课题》一文中指出:非常需要研究出版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80年代初,正当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开始兴起的时候,我曾经试着作过这样的概括:以一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以传贮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为目的,复制经过选择和优化的精神产品,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入们精神生活的需要。”[7]这个界定显然不是出版规律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定义。它体现的是作者对特定时期特定范围中出版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它不是最常用的“性质定义”,而是更接近“功能定义”。但它作为一个概念的界定,“种差”的表述是否精确还值得探讨,而作为被定义概念“出版规律”的“邻近的属”并不明确。这里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典型的“功能定义”。例如,“气压计是用以测量大气压力的物理仪器”。其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功能作用。概念明确,一目了然。但看了上文对“出版规律”的表述,人们却对它到底是什么还不甚了了。
二、出版规律的具体论述
比起对出版规律的抽象界定,有关出版规律的具体描述则要丰富得多。在不同历史阶段、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其具体观点也是百花齐放,见仁见智。对这些具体论述进行简要勾勒,同样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出版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从出版经济学入手,杨咸海在《出版规律探索》一文中就社会主义出版业和出版生产的客观规律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一是出版生产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出版生产的基本规律。对这个基本规律的表述是:用优化选题、完善选题结构和发展出版生产能力的办法,使出版物的质量不断提高,总量不断增长,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社会主义出版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四是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出版生产的调节作用。[8]文章写作和发表的时间比较早,当时正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价值规律在出版领域受到关注。作者的看法明显有时代的印记,但他关于出版生产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的论述,关于出版生产基本规律的概括是有积极意义的。
与杨咸海文章同中有异的是周涤尘、谢珩的《社会主义出版文化与价值规律》所表达的观点。二者都是立足于出版的文化市场和价值规律,但《社会主义出版文化与价值规律》更侧重于从文化的视角来探寻出版规律。作者在全面地探讨出版文化商品属性的基础上,肯定了出版文化商品的特殊性和纳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趋势,讨论了出版文化与价值规律的关系。认为社会主义出版文化要遵循价值规律,但在出版文化市场,价值规律作用有其特殊性和客观的不完整性: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出版文化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进行有调控的竞争。[9]文章没有直接对出版规律进行概括,但涉及到出版活动的规律性问题。特别是对价值规律与出版文化的关系的论述比较全面和深入。80年代中期以来,价值规律与出版的关系问题就一直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相关的文章就有王益的《出版工作与价值规律》 (载《出版工作》1985年第10期),王科铸的《出版工作与价值规律》(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利用价值规律改革出版管理》(载《出版发行研究》1987年第3期),朱文华的《出版发行工作中的价值规律问题》(载《出版发行研究》1986年第2期)、《要按照出版工作的特点运用价值规律》(载《中国出版》1987年第12期)等等。周、谢的论文以更加学理化的话语,更加周密的论证,探讨了出版文化的外在规律与特点。这里还值得顺便一提的是某些研究者对出版业不均衡发展规律的初步认识。如杨晓鸣在《不均衡发展规律与出版改革》(载《编辑学刊》1999年第4期)中就提出这个问题,但并未从学术研究的层面展开深入探讨。
重视出版物的市场问题是罗紫初先生的一贯风格。他对出版活动基本规律的研究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在《出版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活动的基本规律探讨”中重点介绍和分析了三类规律,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出发点和目的地的。第一是出版物市场的读者需求规律。作者从读者需求的基本特点着手,探讨读者需求量的形成规律和读者需求量变化规律。第二是出版物市场营销规律。这里,作者又将出版物市场营销规律细化为两个更具体的规律进行阐发,即出版物市场的供求关系及供求平衡规律、出版物市场竞争规律。第三是出版发行事业建设规律。对此,作者进一步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出版业与社会同步发展规律、出版业内部协调发展规律、出版文化积累与文化传播功能相兼顾规律、出版资源有计划开发规律。[10]罗紫初先生的专著设立专章论述“出版规律”,比起此前的同类著作是大大前进了一步,一些观点也给人启发。但我们也感觉到明显的缺憾,主要是由于作者对出版规律的内涵没有进行严格的逻辑界定,因此对外延的把握显得有些随意,而对于一些具体规律的分类、分层也就不那么科学和严谨了。纲举才能目张,对于什么是出版规律若没有严格界定,总在具体出版规律上做文章,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版活动就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因此,李新祥对出版传播规律的认识也就可以看作是对出版规律的认识。如前所述,作者是将出版传播的基本规律分为内在规律和外在规律的。对出版传播内在规律他是这样论述的:第一,出版传播是四大基本要素(出版传播者、作品信息、出版物、接收者)相互制约的系统。出版传播过程是这四个基本要素之间互相制约的过程,具有总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第二,出版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现实地展现了出版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同时也体现出出版传播过程的规律性,各种要素之间的制约都受一定的规律支配。这一规律就是由四要素相互制约关系体现出来的传播与接收之间的本质联系,即传播决定接收,接收反作用于传播的规律。对出版传播的外在规律,作者则是这样论述的:出版传播产生于人类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整个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与出版传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就构成了出版传播的外在规律,即出版传播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所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11]换一句话说,“出版传播的发展受社会发展所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12]对于外在规律与内在规律的关系,作者作了这样的概括:过程规律是微观层次的抽象,发展规律是宏观层次的抽象,无数的出版传播过程构成整体的出版传播发展。内在规律规定着出版传播内在要素之间的运行特征,外在规律则决定了出版传播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整体,[13]由于作者对出版传播规律内涵界定比较规范,涉及到出版规律的具体论述,分类分层就显得比较科学和明晰一些。
有关出版规律研究可圈可点的主要是以上这些。此外也还有些文章值得提及。如于友先早在1996年就发表《认真总结出版规律 正确处理五种关系》(载《出版参考》1996年第8期),从宏观上探讨出版活动中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后来他又从现代产业发展的角度发表了《论现代出版产业市场运动规律》(载《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第1期),从细部予以深化。徐柏容则在探讨了编辑活动三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编辑出版工作和质量与效益同步规律” (同题文章刊于《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12期)。至于类似王金英《从历史与现实中把握期刊规律》(载《新闻出版导刊》2003年第7期)、孟彦《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军事出版工作的特点规律》(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要力石《现代图书出版的六个基本规律》(载《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3期)、贺耀敏、周蔚华《积极探索大学出版规律走有中国特色大学出版发展道路》(载《大学出版》2008年第l期)、赵泓《出版业发展不能背离出版规律》(载《出版参考》2008年7月上旬刊)这样的文章,见诸于报章的还不少,反映了出版界和出版学术界对出版规律的重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文章大多不是从作为出版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范畴层面来研究出版规律,兹不赘述。
从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有关出版规律的研究虽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看研究得还很不深入,很不系统。进一步探讨出版规律的理论内涵、科学外延、分类分层,探讨如何遵循出版规律、促进出版业的科学发展,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注释
[1]《列宁全集》238卷,第161页。
[2]许力以:《出版和出版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新闻出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3][11]李新祥:《论出版传播的基本规律》,载《当代传播》2006年第5期,第97、97~99页。
[4][12][13]李新祥:《出版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8、302、303页。
[5]罗紫初、汪林中、宋少华:《出版发行学基础》,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3页。
[6]罗紫初:《出版学理论研究述评》,《出版科学》2002年增刊。
[7]邵益文:《编辑出版研究工作的新课题》,载《出版广角》2000年第2期,第24页。
[8]杨成海:《出版规律探索》,载《出版发行研究》1992年第2期,第15~22页。
[9]周涤尘、谢珩:《社会主义出版文化与价值规律》,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第16页。
[10]罗紫初:《出版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256页。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2008.11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