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坚持学术研究为本 探索高校专业教材的深度策划——《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出版案例分析 - 经营管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经营管理
坚持学术研究为本 探索高校专业教材的深度策划——《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出版案例分析
丁岭 卢先和(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02-13 16:17:44 来源:《科技与出版》2009.2
摘要
:专业教材的深度策划是选题策划的创新与发展,应坚持以学术研究为本,厚积薄发,发挥策划编辑的专业优势,深入教学科研一线,把握高校一线的学科与专业发展脉搏,探索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进而通过优质出版资源的整合,实现高水平的专业教材产品群的建设。
关键词
:深度策划;出版项目管理;高等教育改革;教材出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特别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全面实施,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等一系列发展规划逐步落实,拉动了文化教育出版市场的需求,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出版的发展进程,同时对高等教育的教材策划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教材的深度策划可以理解为深层次的教材选题的规划:为了确定的出版目的,在专业领域信息、市场分析等调查材料的基础上,遵循专业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合理可行的出版模式、执行方案,制定全面、系统的规划,并动态地调整以满足出版运作的要求。
教材的深度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选题策划活动,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发展中的一个新趋势。相对于浅层的教材组稿与出版而言,教材的深度策划突破了同质化教材市场的局限,从本质上寻求专业教材内容层面的学术进步、技术创新,以科学的理论基础为线索,系统组织相关的教材产品群,将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的进步融合到教材之中,力争使出版社形成专业教材乃至专业基础教材的出版能力优势。
深度策划的基础是学术积累,坚持以学术为本、以质量为本是策划活动的原则。它对目前的教材策划编辑队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求策划编辑具有很深的专业背景,具有与高端作者对话的能力,具有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和卓越的项目管理能力。
一、学术积累是深度策划的坚实基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教材出版的深度策划根植于教材策划的不断积累,是在一定的出版规模和出版经验、学术发展成果积累上的创新与提高。
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教材出版,研究先行”,一直是我们的教材出版理念。多年来,清华社逐步摸索建立了专业教材的策划模式,遵循学术研究带动出版的发展思路,密切跟踪国际学科的发展变化,集合国内权威的教学科研机构和高校一线的优秀教授、专家、学者,开创性地探索制定国内学科建设、专业领域的发展规划,出版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建设高等教育各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出版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了清华社的教材出版水平。
不断更新发展的《清华大学计算机教材系列》,畅销10余年,总销量超过1亿元,信息学科专业教材的平均销量超过5万册。
在这样丰厚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了清华社特色的教材策划风格与模式,在良好的专业与学术治学氛围之中鼓励策划编辑进行专业方向的深入研究,提出独立见解。创新激励机制为厚积薄发的深度策划提供了沃土。
二、深度策划的核心内容与步骤
策划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下面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为例,探讨深度策划应有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1.学术研究与市场研究
专业教材的深度策划当中的学术研究主要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建设展开,从学科内容的更新、专业培养体系的变革上探索教材产品的创新根源。以信息学科为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高校应设置更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先进学科体系,培养宽基础的复合型信息科学技术人才,如何进行信息学科的教学改革便成为了目前决定专业生存的核心问题。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在全国率先对计算机和电类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完成了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的整合,实现了按大院招生、专业分流,教学计划的融合成果显著,四个系形成了各具特色而科学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作为国家级计算机教学示范中心,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北京市的教学成果奖,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由此我们将北京大学信息学院作为策划的立足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信息分析,从中确定了教材出版规划的初步方案。
市场研究是策划的基本内容,而深度策划的内容将涵盖教育政策研究、出版资源研究(特别是优质出版资源高端作者的研究)、受众研究、竞争对手研究等多个方面。其中优质出版资源的选择、组织更需要认真分析全国信息学科名列前茅的院系中的教学改革的思路、教学团队的发展需求。
2.策划内容与组织形式
北大信息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覆盖信息学科各个专业领域,如何将丰硕的教学成果转化为教材产品线,实现教学改革理念的物化,让社会共享改革成果;如何确定科学的教材建设与出版规划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它们是教材出版项目研究中的重点。
我们的目标是让这套优秀的学院级规划教材不仅要反映专业教学特色,满足全国信息领域的教学需要,引领教学改革,而且通过出版这套教材,大力推进教学本身的发展,彰显北大信息学院的教学实力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我们采用了出版社与学院战略合作的模式,全面系统地开展信息学科教材建设,确立了“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教材出版项目",组成专题项目组,确定了在与学院整体合作的大框架下学院整体教学研究先行、专业教材出版逐层深入的教材策划方案。
北大信息学院本身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规划一脉相承,息息相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重塑一个创新型课程体系是学院教学改革、教学进步的重要体现。北大信息学院与清华社在合作理念上达成了共识,在清华社的大力推动与支持下,双方合作在北大信息学院课程体系上展开了系统研究工作。2007年启动了国内首个针对学院层面的教学研究项目——“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研究”,细分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两个学科组。根据研究需要,双方共同组建了项目领导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学科工作组,形成了一个包括4名院士,70多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内的强大研究团队。
3.项目管理与实施
研究团队根据教育部的“质量工程”文件精神和国内外学科发展、专业技术升级的发展趋势,就建设新型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展开系统研究;结合北京大学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要求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展开深入剖析,重点研究了MIT等大学的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特点与学科建设方案。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建立具有北大特色的、与信息科学发展现状相适应并能随着学科发展而灵活调整的、在国内有示范性作用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制定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教材规划,并制定北京大学信息学科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总的实施方案。
清华社与北大信息学院强强联合、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按照项目进度表运作,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推进,其中每周分组例会、每月项目组层面的阶段性汇报会形成了掌控项目研究节奏的有效监控机制。同期,策划编辑关于精品规划教材建设的学科地位与发展趋势分析让教师对教材出版有了全新的认识,树立了信心,树立了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创作热情。
项目研究也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培养方案改革,对大基础、专业分流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学院层面深入研究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辩证关系,重塑了北大信息学院“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的教学改革方案。全院有85%的教师参与到课程体系的研究之中,研究激发了大家教学创新、学科建设创新的热情,信息学院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效果显著。
只有高水平的内容而没有严格的编辑无法成就高质量的出版产品。面对参与人数超过120人的研究报告,我们提出了严格的审稿与编辑要求,对技术内容和文字提出了规范的要求。加强了研究报告的中耕工作,认真核查文献出处、统一改写参考文献、下厂跟踪排版质量,课程体系研究报告的第五稿终于正式出版。
现在这本书已经进入了高校教材市场,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校评估、学科发展、教学改革中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础与依据,在电子信息、计算机全国系主任论坛上成为关注的焦点。根据专家评议,这个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专业学科发展研究的空白,成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教材出版项目"的一个良好开端,为接下来众多教材的顺利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度策划提升出版价值
1.创新特色与重要成果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研究”作为出版项目的一期成果,确立了整个教材建设的蓝图。这套教材面向信息科学领域的未来发展,遵循并融合了多个学校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课程体系规划,适应不同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确定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模式,适应学科方向细分的新形势,具有可扩展性,能够随时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相对于目前国内信息学院大都采用的电子和计算机课程体系分别独立设计的做法,这套教材有明显的创新之处,具有示范性。这种教学设计和培养机制更能体现学科融合、个性化培养的优势,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
专业课程群的组织与课程描述成为学科研究的新的表现形式。以群的方式确定课程的内在联系,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实现融合教学内容、消除冗余与重复、统一专业教学思想,也是系列教材的创新特色。根据信息学科的技术贯通能力要求,特色专业课程群形成了新型教材框架,这也是今后系统、科学地建设专业教材的重要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不仅描绘了学院课程体系的架构,它也描绘出了信息学科的基础课程、专业教材建设的结构路线图以及核心教材的编写大纲。
2.依托研究成果的教材建设与资源建设
目前以这本学科课程体系为框架的规划教材建设已经展开。学院平台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智能科学专业课程群教材已经进入编写阶段,部分专业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发行,受到高校的欢迎,其中北大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研究所将自己的软件工程领域的教改科研成果以《北京大学信息学院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丛书》形式出版推广,巩固了北京大学在软件工程领域领先的学科地位。
专业教材出版的深度策划是未来专业出版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的实践工作初见成效,北大信息学院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北大信息学院成为清华大学出版社信息科学技术领域重要的出版基地,一系列的专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项目已逐渐展开。项目运作保证了教材建设所要求的高水平编写队伍的参与,保证了高水平的出版质量,提升了教材出版的学术价值。
借用《孙子兵法》中的“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学术为本可谓“正”,开拓创新可谓“奇”,市场风云变幻,未来还要积极探索,寻求教材出版的发展之道。
来源:《科技与出版》2009.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