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社会科学报》:一个人的“西游记”《兄弟在美国的日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社会科学报》:一个人的“西游记”《兄弟在美国的日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4-01 11:15:33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兄弟在美国的日子(明德书系·文化慢光丛书)

  朱国华

  书中有《西游记》和《西游补》,记录了老朱与同伴到美国西部旅行的见闻。我把这本书看成老朱一个人的“西游记”,第一辑呈现的是老朱远渡重洋,西行到美国求取学术真经的心路历程;第二辑追述的是老朱年少轻狂的记忆,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同学情谊的真挚缅想;第三辑是点评时事、感悟人生的短章。老朱的同事方克强教授曾经用原型批评理论,将《西游记》解读成中国式的“成年礼”,我想书中的后面两辑文字,或许也可以看成老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成长脚印。老朱自以为这三辑“在风格上当然也是南辕北辙,各异其趣”,他的辩护词是“貌似混乱的格局,其实可能也暗合了某种后现代主义的逻辑:让血气方刚的小朱向狡黠圆通的老朱发难,让幽灵般出没于美帝国的第三世界教授与徘徊于中国大学场域边缘的愤青对话,让泉石膏肓、烟霞痼疾的优游闲人与有澄清天下之志的批判知识分子相驳辩,两者之间的断裂、对抗、矛盾、不同调,可能倒反而正是这个不成功文化商品的某种成功之处。”因此,老朱的这本“西游记”,与吴承恩笔下成神成佛的故事迥然有别,而是更接近周星驰《大话西游》的风格。在《大话西游》中的开篇,孙悟空不喜欢别人摊派给他的大事业,为了让他心甘情愿去西天取经,唐僧和观音达成妥协:让他五百年后重新做人。老朱的文字,讲述的正是一个如何成为“好书,好酒,好弈棋,好网络,好撰文乱弹”的“好人”的故事。

    我以为老朱的文字有三大妙处:首先是不装。必须强调的是,不仅不装,而且有趣。现在只要到书店翻看一下畅销的散文类书籍,流行的多是那种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极具表演性的文字,看多了让人餍足,那种虚假也令人心生厌烦。老朱不端架子,不矫揉造作,不拉大旗作虎皮。他记录自己的美国经历的文字,特别真实,将自己一些无助的体验和尴尬的齅事,毫不掩饰地呈现出来。譬如老朱在卢比昂诺教授的课后与她交流时,由于没听清楚,她说只需要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以搞定下载阅读材料的问题,老朱误以为她要请他喝咖啡,终于搞清楚意思后,只好“狼狈地落荒而逃”。皆大欢喜的是,这位“戴眼镜的鲁智深”终于请老朱喝咖啡了,而且她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老朱AA制的提议。

    其次是没有套路。孙悟空被紧箍咒所束缚,一开始坚决抗拒,到后来居然习焉不察。一个写作者的套路的形成过程,与孙悟空对待紧箍咒的过程极为相似。老朱不像一些以知名作家自居的著者,以为举手投足都要有一番大家气派,结果弄巧成拙,自我重复,了无新意。老朱自嘲为“忽然咸鱼翻身”的“文学老童生”,“我手写我口”,自由自在,颇有闯进蟠桃园的孙猴子的风范,字里行间也依稀闪现王小波“文坛外高手”的魅力。在《兄弟在美国的日子》中,租住在门牌号555的小楼里的华人兄弟们有一个共同倾慕的女性偶像“白娘子”,老朱用笔墨吊足了胃口,但最终还是未得一见。文章颇有戏谑与调侃的意味,却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独在异国单身生活的孤独感。《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会爱上白骨精,猪八戒会爱上蜘蛛精,估计也是让孤独给闹的。和第二辑中抒写少年心事的篇章一样,老朱的文字流露的是真性情,真切地反映了他写作时的状态与心态。

    再次是有梦想。第二辑的“小引”中,老朱交代其中的文字差一点在1992年结集出版,只因预订情况不佳,“这本随笔集,连带着成名成家的美梦,就胎死腹中了”。在“后记”中,老朱又再次强调“我的作家梦也做了三十年”。在这个理想时常成为笑柄的年代里,老朱的痴情和执著令人感动,尤其是让像我这样在文学梦的牵引下“弃明投暗”之流引为同道,生发吾道不孤的喟叹。老朱抒发旅美感想时,时常以调侃的口吻自嘲自己作为一个第三世界穷教授的落寞,但他口是心非,以一种身在边缘的自尊,去观察日常生活中“美国梦”的各个侧面。一如他在书中提到的,美国人并不回避对于印第安人犯下的“殖民原罪”,而是“通过自贬以达到自赎”。他记录那些与美国的普通人群交往的点点滴滴,像义务接他去教堂的老人汤姆,操持迎新派对的老太太Markley等,他们豁达开朗、乐于助人的品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对于有过洋插队经历的人来说,最难忘的一定是那些一起睡过地铺的兄弟们。(第1349期 第8版)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03月11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我在美国讲中老年健康》 (2013.03.27 15:33:55)
  • 一个访问学者眼中的“西洋景”《兄弟在美国的日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6.12 14:30:16)
  • 从北京大学出版社《批评官员的尺度》看言论自由在美国最高法院的百年历程 (2011.08.25 8:44:35)
  • 混杂性体验带来新知——留美历史学者眼中的中国、美国、世界和他们自己《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7.19 10:41:37)
  • 我在美国当院长——《透视美国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9.08 8:33:15)
  • 美国考场趣闻---《我在美国教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1.06 17:03:24)
  • 毕业舞会的难题---《我在美国教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5.12.05 16:06:24)
  • 为什么哈佛把165个“高考状元”拒之门外——广西师大社《“高考”在美国》 (2003.11.24 10:14:46)
  • 北大社、广西师大社联合出版《“高考”在美国》 (2003.09.24 13:56:07)
  • 黄全愈教授携《“高考”在美国》来到中国 (2003.09.03 16:18:22)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