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真实世界里的超级英雄
《知识分子》也出版图书。已经出版了两本图书:《屠呦呦传:辛酸与荣耀》和《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特色是互联网发行,《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的部分内容在公号刊登过,又在网络平台首发,三天销售了一千本,作为一本严肃的科普书,是不错的成绩。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的作者王立铭是浙江大学教授、80后生物学家,也参加了“科学队长”第一季语音录制。这位年轻的科学家,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奶爸。在他眼里,科学很神秘,但也很好玩,其实科学就存在于生活当中,而孩子们需要知道的是,要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发现万物背后的科学道理。他在知识分子上写专栏,其专业知识和文字能力被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宋成斌注意到了。宋说:“我记得当我从北京赶到杭州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年轻很让我惊讶。之前我见过的作者中,年轻的科学家也有过不少,但像他这样充满活力、谈锋机敏、性格率真而又热心科学传播的似乎还没有碰到过。”善于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轻松地转换到另一种方式讲述出来,是王立铭的特色,也恰恰是科学家做科学传播的特质。 最后我们再说说“科学队长”这个名字。王立铭在《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后记中说:“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故事。从孙悟空和奥特曼,天山剑侠和郭靖黄蓉,到蝙蝠侠和美国队长,这些超级英雄构成了我们心中理想世界的一部分。而在我心里,科学家们就是这个真实世界里的超级英雄。”他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要把科学家的灵光一闪、他们的艰苦努力、他们走过的弯路和最终的发现告诉读者,点燃更多人对这个世界和人类的责任感、对一切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去战胜未知世界的迷茫和恐惧。——这也是中国这群“科学队长”的奋斗之路。
这胖啊,它原本是一种进化优势
做一个资深吃货和生化博士时间久了,我渐渐地觉得自己只是个吃货了。直到看见了王立铭写的这本儿《吃货的生物学修养》,我才发现,原来我还是个科学家。这哥们儿原来是专注于神经和代谢生物学的研究,还好写个科普,就把科学家和搞药物开发的是如何发现关于脂肪的这点事儿,给说明白了。您要是看了这本儿书,作为外行,出去也能把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我原来就老忽悠别人:这胖啊,它原本是一种进化优势,吃了能存身上对于物质匮乏有生存压力进化中的人来说,那就是活下来的保障。像你们这吃了也白吃,鸡崽儿似的,那搁过去肯定是淘汰品种。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你要跟别人说什么“下丘脑弓状核和腹内侧核之间神经肽Y神经元的环路连接”,别人可能不知道你说的什么玩意。于是遭受了满满伤害的胖子,只好例证过去以自然胖为美的时代居多。唐代的杨贵妃不就是靠“温泉水滑洗凝脂”赢得“万千宠爱于一身”吗?远一点,古希腊女神雕像个个都有大大小小的腹部。近一点,五十年代的性感女神梦露,那可是很肉的小肚腩。甚至现在西非的毛里塔尼亚依然将肥胖视为美。你要是A4腰、马甲线,你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以肥为美的社会可能并不考虑进化论,不过在物资匮乏的时代,胖一点意味着经济条件好、社会等级高。 可是到了不愁吃喝的今天,肥胖成了一个要命的事儿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把胖妖魔成一种道德问题了,而不是医学问题。一个胖子,常常被认为是愚蠢笨拙、没有自控力、软弱,成为春晚小品中肆无忌惮嘲笑调侃的对象,生活中的伤害更是随处可见。甚至大肆宣传什么看看身材就知道该人本性,胖就是贪婪。很多喝水都不长肉的人认为,胖子就是要提高自制力、要克服懒惰,要管住嘴迈开腿,要勤奋锻炼把肉甩掉才是成功的人生。这些个看法,永远没法说它们全不对,可它们严重影响了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对抗肥胖的效果。好在我们这有内行来说道说道这肥胖到底是道德问题还是医学问题。至少,这本儿《吃货的生物学修养》用科学证据,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肥胖不仅仅是个人选择和个人的意志问题。 头一个,这吃嘛嘛香吃了能长肉是咱们动物赖以生存的法宝。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上,人类的祖先大多数时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好容易找点吃的,谁还不赶紧的给开喽?身上存点脂肪,那可是巨大的生存优势,赶上闹饥荒,胖子也禁饿不是?——经过亿万年进化淘汰生存下来的地球人,其实正常的来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吃货或者吃货的后代。实验室里也证实了,从果蝇、老鼠到猴子,所有成功活下来的物种都是吃货,没有哪种动物会自觉抵抗美味佳肴,看到吃的就想吃、吃饱了还得再点补点儿点心那是进化本能。但是这种进化的优势在美食无所不在的现代社会,可带来麻烦了。我们被设计得吃的本来就比原始人,比需要的多很多,可运动量比原始人可少多了,您想,人家整天跋山涉水打猎求生的,全力气活儿,到咱们这,这不断增长的脂肪就有点闹心了。 二一个,这调节食欲的大脑中枢受到饱和饿的双重信号控制,能够根据身体能量水平巧妙调节食欲,但是在已经出现肥胖问题的动物体内,下丘脑感知饱的信号的能力显著下降,说白了就是越胖的越容易饿,饿了再一吃,吃了就容易胖,越胖就…… 就恶性循环了。所以,贪吃,虽然是一种进化的本能,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病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现象。
脂肪的秘密? 从两只小胖老鼠说起
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其实肥胖的问题挺复杂。不过《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这哥们儿很会讲故事,就跟说书的似的,把科学家如何发现脂肪的秘密的这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接力赛给咱们娓娓道来。 这事儿得从两只小胖老鼠说起。您可能听说过,科学家做实验经常要用到什么小白鼠——其实是为了实验的需要培养的各种各样的小老鼠。这玩意可不都是自己养的,大部分是从专门培养实验老鼠的地方买来的。比如美国杰克逊实验室,对,就是跟那流行音乐之王一个姓儿的杰克逊,这里也差不多是实验老鼠之王。五几年的时候,杰克逊实验室的人偶然在黑老鼠里发现了俩异常肥胖的小胖墩儿。怎么就胖成这样了?还能不能瘦?有一叫科曼的一辈子就光折腾这两胖耗子了。他用实验说明了: 动物自个儿能分泌一种抑制食欲的玩意,这东西通过血液就进了下丘脑里起作用。要是少了这玩意或者对这玩意不敏感了,那完了,这老鼠就会吃起来没够,胖得没边儿。 可这位老先生并没有找到这玩意是什么,而是另一位科学家弗里德曼接茬找。这个艰苦的寻找过程,就如同《吃货的生物学修养》比方的那样:想找到老鼠身体中的苗条基因,就好像在城市中的30000个同龄小孩里找一个你不认识的孩子一样,而且你还不知道他的名字、相貌、身量、种族。这玩意可怎么办啊?别急,科学家有招儿,先找到这孩子喜欢的朋友,再从里面寻找要找的孩子。于是,用这种看起来很枯燥的办法,苦苦寻找了八年,弗里德曼终于找到了这种神奇的食欲抑制因子,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瘦素。瘦素来自白色的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通过分泌和释放瘦素,能够掌控身体的新陈代谢。从此人们似乎看到了解决肥胖问题的曙光,而在瘦素发现之后的十几年中,脂肪组织越来越多的隐藏的功能也被慢慢揭示出来。 如今的科学家看脂肪,可不是一堆大油啊。脂肪组织那是一架生机勃勃的生命机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过程。可以调节食欲,影响身体对外来病菌的抵抗,影响身体发育,甚至影响生殖。脂肪组织本身就能分泌许多发挥重要功能的信号分子。脂肪组织这么重要,这么有能耐,怎么这胃口和体型还会失控呢?千辛万苦找来的那瘦素怎么没有彻底解决肥胖的问题呢?还有,这脂肪是怎么在血管里来回溜达,走累了还堆在血管里休息了的,那多危险啊? 对此,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研究。咱们身边的绝大多数胖子里包括我,只有极少数是先天性的瘦素缺乏。而绝大多数是在复杂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你比如,吃得太多,运动太少,压力太大、精神紧张。不夸张地说,就连在家害怕你爸爸。都有可能让你变胖。数亿年来,自然界始料未及的现象发生了—— 进化成完美吃货模式的人体,在长期稳定过量地摄入能量,长期稳定地储存过量脂肪,瘦素水平也因长期维持高水平,使这些已经胖了的人体对瘦素压根儿就不敏感了。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率先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且提出了一个简单粗糙的定量标准,那就是BMI指数,什么是BMI指数,简单来说就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到的那个数。不同种儿的人都有一个BMI正常的数值范围,不过对于亚洲人来说,腰围尺寸也需要格外注意,肚子大的鸭蛋形,危害更大。什么,鸭蛋脸儿?那碍不着,您先歇着。今天的中国也存在双重压力:一个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肥胖,另一个是贫富分化带来的肥胖——穷人严重肥胖发病率比富人发病率反而更高,在吃上已经基本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了。
减肥这得讲科学,没有一吃就灵的偏方
大伙儿都说好了肥胖是一种病,那科学家就得忙活赶紧回答怎么治疗肥胖吧。“吃货修养” 也告诉了我们每一种减肥药所经历的漫长曲折的过程。毕竟这讲科学,可不是卖狗皮膏药、大力丸了,没有一吃就灵的偏方和祖传秘籍。有时候有效的药物甚至还挺尴尬,比如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有个叫奥利司他的玩意。按说这东西可不错,可以有效阻止外周的脂肪酶工作,也就说只在肠子里起作用,阻止脂肪的分解,让脂肪不能吸收。而且这是唯一一种可以非处方购买的美国药监局批准的正经减肥药。可是呢,您想啊,这么多油您吃了,又不让它吸收,那它只好是拂袖而去啊。轻者还好,也就是出恭时候油乎乎的,但多了的时候,您可是挡都挡不住啊,这要是不配合成人纸尿裤一起使用——那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而且近年来,有关副作用的报道也相继出现,有必要重新考虑这个药物的安全性了。 您还别说,扯了半天发现,这《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还真在不经意间普及不少科学常识,像什么消化的原理,你吃进去的土豆和炖牛肉是要先被分解成基本的糖和氨基酸分子进入人体细胞,再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里重新组装成需要的生物分子,在我们身体里发挥作用。所以,很明显,你吃猪不会变成猪,吃菜不会脸发绿,吃了转基因食品也变不了X-战警。这书还教我们怎么去思考和分辨关于吃的是是非非:比如什么玩意被声称保健或威胁健康,那么得先看看是否部分提供了三个基本方面的证据:流行病学的证据、科学研究的证据、临床医学的证据。要不然,朋友圈那些“吃某某会导致癌症”,“以下食物千万别吃”,以及“吃什么什么怎么好”您就当审慎评断吧。不信科学家没问题,问题是咱也别信那还不如正经科学家的小道消息不是。 总体来说吧,这本《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还真能让咱老百姓跟生活相关的科学常识近乎近乎,里面那些曲折动人而振奋人心的科学发现,也能让我们茶余饭后神侃一番,感受对自身的好奇,感慨对自然的敬畏;满世界的科学家们还在用他们的脑袋瓜子孜孜不倦地探寻人类疾病的秘密,这也让咱们这些胖子什么的能鼓起更多的勇气看到希望。我很欣慰。(完)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