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命题作文,以华文版书法教材进课堂为例谈内容创新问题,所以这个发言的题目念起来比较拗口。
华文版书法教材2011年2月底开策划,仅两年的时间,现已形成完整系列,整套书法教材按弹性结构设计,分标准版、提升版、地方特色版,贯穿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阶段,能满足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不同需求。
《书法》教材在2011年9月开始使用,当年即有6个省实验使用,第一学年发行码洋7000万元;第二学年,全国使用省份已达13个,新疆、四川全省统一使用,发行总码洋突破1.8亿元。有把握预计,今年将再新增4省以上使用,发行总码洋突破3亿元;基于《书法》小学3-6年、高中将成为国家教材,比较有把握预见,明年随着一些地方书法教材的被淘汰,华文版书法教材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华文版书法教材的成功进入课堂,主要得益于其在书法教材建设中的内容创新。业内普遍认为,华文版书法教材的是同类教材中内容质量是最好的教材之一(全国书法、写字教材超过了100种)。
下面向大家报告一下华文版书法教材进入课堂的策划过程。
2011年刚过完春节不久,我们得到消息,李长春同志1月27日在一份报告中批示“请教育部研究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教育部正研究如何贯彻落实李长春同志的批示。
这里先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背景。在这一轮教育部文件出台前,我国已存在多个版本的中小学写字类、书法类教材,但多是地方自编,缺乏专业规范,内容质量不高。
在接到李长春同志的批示后,教育部立即组织研究和论证,形成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的完整思路。教育部呈送了《关于落实长春同志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指示精神有关情况的报告》。李长春同志3月10日在此报告上又作出重要指示:“很好。拟颁布的《指导意见》可在网上征求意见,以宣传之。”
因此,抢占先机,开发出一套高水平的书法教材至关重要。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组织编写团队,这也是内容创新的关键。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请欧阳中石先生担任教材主编。原因有三:一是欧阳先生是当代书法界、书法教育界泰斗级人物;二是欧阳先生长期从事书法教育,手下有一个好的团队;三是教育部极有可能请欧阳先生担任研制《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负责人。
有了这一想法,我们很快与欧阳中石先生见面,并确立由欧阳先生担任主编,组建了40余人的编写团队。仅1个月后,教育部指定欧阳中石先生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研制负责人,这体现了我们工作的前瞻性与及时性。
华文版《书法》教材2011年3月1日启动编写。集团启动此项目上报中宣部和李长春同志,李长春同志3月21日批示:“此举很好。请贵仁同志阅。”并得到了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的批示和教育部有关领导的支持。教育部一位副部长还做了这样的批示“请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向中国出版集团学习,开发一套类似的教材”。
在欧阳先生的带领下,经全体编写人员、编辑人员、设计制作人员近70人的共同努力,22册书的一整套教材,我们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在6月底基本完成。当时,中国出版集团教材中心、华文出版社投入了20人担任编辑工作,教材研发期间,整个团队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0点钟以后,每个双休、节假日都在加班。
8月14日,教育部在原有书法教育相关文件基础上,首次出台《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小学书法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它将改变过去书法教学缺乏课程设置无法落实的情况。书法将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它将书写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9月,借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东风,华文版书法教材正式投入使用。第一年即有6个省使用。第二年,华文版《书法》教材扩展到四川、新疆、湖南等13个省市使用。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集团领导的重视和提供的支持、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关心、支持、帮助,我们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教材开发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书法教材开发工作期间,我们进行管理创新,由华文社负责编辑、出版等,由教材公司负责宣传、推广、培训等,这样的管理创新,让70多人的编写、编辑人员高效运行。
除了开发内容质量高的书法教材,我们在营销也进行了创新。首先,提前介入、全员培训市场营销人员,4月底书法教材还在研制中即召开专门会议培训市场营销人,5月开始,教材公司从事营销工作的20多位同事全力投入到了书法教材的市场推广工作之中;其次,在书法教材推广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市场最大化兼顾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能直供的地方我们采取直供,不能直供的地方,我们选择与当地出版机构合作等多种方式,即使是合作也有多种方式,如代印、租型、代理等多种方式;三是有针对性地推出多个地方版本,力求尽快打开缺口。我们的营销工作也处处闪现着创新与智慧。
当前,华文版书法教材已成为同类教材中内容质量评价最高、市场占用率最高、影响最广泛的一套教材。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对书法教材进行审查,我们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充满着信心,因为过去两年扎实的工作为我们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从《书法》案例中我的体会是,“内容创新”的成功讲究的不单是天时、地利,更是人和。好的机遇转瞬即逝,好的创意能不能实现,在于有没有一个足够包容、能够成就它的体制和环境。我们用了“120天”进行编写,这是成功的内容创新;又用了“120天”进行营销,才保证了内容创新的最终成功。
所以我们提出,“内容创新”是起点,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起点,是抓手,是关键。出版企业的“内容创新”要辅以“形式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才能深入推进,真正实现内容创新的成功。从“成功的内容创新”到“内容创新的成功”,是一个质变。华文版《书法》教材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内容创新的成功,最终是多元创新相互契合的成功。
创新之所以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不仅因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客观上总是少数,也因为这些人才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能长期有效地维持。很多具有内容创新能力的人才,更乐意将自己的创新能力从内容领域转移到经营领域、管理领域,追求更高效率的创新增值。教材公司从事市场营销的同事,很多曾经是编辑,都是内容创新人才。我建议鼓励我们的内容创新人士,在策划选题的同时研究市场甚至投身市场、投身管理,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内容创新才能。
来源:《百道网》2013年04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