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方北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 42.0 0元
“三国探客”说,煮酒论英雄,还是要靠战绩说话!运筹帷幄的三军统帅周瑜、诸葛亮、曹操……披坚执锐的沙场勇将关羽、赵云、邓艾、张辽……方北辰教授凭着三国英雄真刀真枪的战绩,给出了一份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写了一个后来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是关公中了曹军的毒箭,神医华佗得知,专程前往进行刮骨疗毒的外科手术,而且义务献爱心,不取分文报酬。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关羽刮骨疗毒,《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确实有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令医劈之。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左臂被医生切口子动手术,右手却在切烤肉端酒杯,关大将军确实是一条好汉。然而非常遗憾,这位在关公左臂上动刀的,究竟是何方神医,史书却完全没有交代。《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说主刀者乃是神医华佗,时间在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的时候,这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了。为什么经不起推敲,必须先从华佗说起。 华佗其人,《三国志》卷二十九有专篇的传记。他本来姓华,名敷,字元化,沛郡谯县人氏(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曹操的小同乡。前面讲过,古人的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敷”字的意思是分布、布施,他的表字“元化”,意思是基本的教化,合起来就表达了布施教化的意思,两者完全吻合。为什么后来名字又变成华佗了呢?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精细考证,原因在于东汉佛教文化的影响:因为传播佛教的梵语当中,有一个表示药物的词汇“agada”,中文音译是“阿伽陀”。其后面两个音节“gada”,与当时中文“华佗”的读音相同,所以“华佗”,其实就是“药神”的意思。这是对医术高超的华敷,表示崇高敬意的特别称呼。 华佗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全能型医疗和保健学家。据《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记载,不仅内、外、妇、产、儿,科科医术精湛,而且还擅长健身和养生。 华佗的贡献很巨大,命运却很悲惨。他不幸生在医生地位相当卑下的时代。当时皇帝、官僚统治下的人群,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即未来要当官的知识分子,后备官僚,第一等。农、工、商三类纳税人,又有本末之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农业,被视为本业,基本产业,所以农民是较高的第二等;余下的工、商,被视为末业,次要产业,所以工匠、商人,是低级的第三、第四等。至于医疗行业,被归入工的大类,比农民还低一等。华佗本来是熟读儒经的士人,后来行了医,却以从事低贱的医疗行业为耻,所以经常后悔,即《华佗传》所说的“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他才对曹操居高临下的随意驱使产生强烈的反感,便借故妻子有病,不去为曹操服务。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等级观念,曹操才对华佗很轻视,说是“天下当无此鼠辈耶”,于是,华佗就惨死在曹操的屠刀之下。 在杀死华佗这件事上,曹操后来非常后悔。原来,他最喜爱的宝贝儿子曹冲,就是想出主意用船来称大象体重的那个神童,十三岁时生了重病,医生束手无策,不幸天亡。曹操这才想到华佗的难得,悲叹说:“吾悔杀华佗!” 据《三国志》卷二十《曹冲传》明确记载,曹冲死在赤壁之战发生的建安十三年(208)。既然曹冲生病时华佗已经死去,所以华佗的死亡,应当比曹冲的死年,即建安十三年更早。但是,关羽围攻樊城水淹七军,却发生在曹冲死了十一年后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显然,华佗的医术再神奇,也绝不可能在自己死亡多年以后,重新死而复生,赶到水淹七军的樊城前线,去给关大将军主刀。可见罗贯中笔下的故事,只能是美丽的传说善意的穿越了。 然而无论怎么说,那位敢于给关大将军开刀做手术的无名医生,也是一位医术非同凡响之辈,应当对他表示敬意。事实上,当时的中医临床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超的技术水准,所以那位无名医生,为关羽的左臂开刀动手术,并且将其疾患成功治愈,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真实的主刀者,并非华佗而已。 本文摘自《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