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一团生生不息的火——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历史在这里沉思》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一团生生不息的火——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历史在这里沉思》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王超明
2010-09-02 09:07:30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以前对叶永烈的了解,主要源于儿时读过他的《十万个为什么》。只有近期读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他的近于自传体的《历史在这里沉思》后,我才意识到从前对叶永烈知道得太少了。这部作品使我认识到叶永烈是一位真正的大家,犹如一团生生不息的火。
 《历史在这里沉思》有重点地介绍了叶永烈的书房和他洋洋洒洒千万言作品的成书经过。撇开他的创作成就不讲,只就他的创作经历、成书背景、书房变迁和书写工具的更新换代,已足以成为一部大书了。皇皇巨著,三十三万言,信息量非常之大,内容十分丰富,浓缩在几个平凡的字眼里那就是:博大、专业、深入、迅速、厚重。这样的总结也许过于通俗和唠叨,但正是这平凡的词语见证了叶永烈近六十年坚实的文学创作之路,折射出其创作特点和性格特征。

 博大:评价一个人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前人经验透露的信息,是对一个人生之路的把脉和定位。解放初期的背景和政治空气我不能够亲身体会到,只能从一些史料里了解个大概。可当时的叶永烈小朋友就是能够站在历史大背景的高起点上去发表他的感慨,抒发其情怀,去讲“全世界人民,个个都知道”的大道理,并且强调道“咱们的祖国,不能受威胁”。11岁的小朋友,出言如此雄壮和威武,难能可贵呀。试想当今,我们感觉到的太平盛世,那是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内的事情,那么,在此的周边,在此的近海呢?暗藏着多少凶猛的杀机呀,他们随时都在觊觎着这块乐土。随便采访一位与叶永烈当时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甚至更大一些的中学生,试问:东海与南海的危机他们知道吗,他们关心吗?恐怕未必。当然这些并不是要小孩子一定知道的事情,只是从中可以看到叶永烈从小就奠定了一个昂扬向上的博大胸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外大事不断,创作方向定型和写作技巧娴熟的叶永烈更把他的笔触,锁定在震撼人心的大事件上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上去。改革开放的起点,起源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这时的意识形态已经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经济要发展,富国要强民,再也不能成天打打闹闹了,过去的历史要挽个结,以往风头浪尖上人物的是是非非,要给世人一个交代。于是,叶永烈腾出手来,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去写他的“红色三部曲”,从《红色的起点》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再到《毛泽东与蒋介石》,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这史诗性的作品,是非一般作家所能够驾驭得了的大题材。完成了“红色三部曲”,接二连三的就是反思“文革”的《“四人帮”兴亡》,还有后来的《邓小平改变中国》,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回顾叶永烈的作品,几乎都是站在高屋建瓴的视角上,来把他广博的学识展示在世人面前,以此来印证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道理。

 专业:专业和非专业往往存在一个悖论,尤其在名人那里显得更加明显。我们知道叶永烈学的是北京大学的化学系,如果按照他的专业方向发展,中国可能会多一个化学方面的专家,但又绝对少了一个出色的作家。这种悖论的典型案例,改写了包括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影响中国意识形态的先驱们,当然也包括后来者如叶永烈们。

 叶永烈的后缀称谓一般是作家、教授,这是宽泛的说法,我觉得称他为传记作家更合适一些。我的一己之见,是从他出版过的书目上找到联系的。他大部头的作品,很多都是以“传”的形式付梓的,如《陈伯达传》、《胡乔木传》、《傅雷画传》等,即使有些作品不是以“传”著称,就那些书的整体内容来讲,也是实实在在的“传”了,如《邓小平改变中国》、《陈云之路》等,都用详实的材料,记载了这些政治家们运筹帷幄、挽狂澜于既倒的壮阔画面。传记的纪实性很强,叶永烈在这方面的付出和收获,是一般作家所不可企及的,他在这个专业上的持续发展,他的“行头”也随之沿革和更新,从而成就了他的书房引起档案界高度关注的“私家档案馆”,这不能不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

 深入:我经常读报听新闻,凭经验在有限的篇幅和时间里,从五个“W”中就可以完成对该人该事的了解。而叶永烈关注的是大事件,弄的是大题材,写的是大人物,这些大里面蕴藏着大学问,这一大堆的大,需要的是深入,没有深入就难以得到珍贵的史料,对于某些事件,由于时间久远,当事人已为数不多,这样的采访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叶永烈为了著就留待青史的作品,他采访的韧劲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和发挥。无论作家或是记者,对事件的采访有些时候并不是想深入就能够深入得了的。碍于当事人的原因,碍于政治的原因,被采访者不是三缄其口,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想采访蓝苹年轻的同伴秦桂贞时,除了开具上海作协的介绍信外,还要征得被采访单位党支部的同意。还有采访陈伯达的时候,因其对政治过于敏感,曾多次在关键时候让叶永烈关闭录音的事实。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当事人,他总能够用人性化的方式来获得所需要的采访材料。那么,为了弄清楚某些细节的真实情况,或者质疑某些细节的可疑之处,对于一大堆不会说话的散纸,百般求证的难度将是更加难上加难。不过,叶永烈都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了解到他的采访细节,当了解到他从愁云惨淡万里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翻阅他厚重的大作,我们就不难理解“深入”的确切含义了。

 迅速:我突发奇想,叶永烈是否持有媒体给他颁发的记者证?他深入持续采访可以得到高层的关照,何以能够每每在重要场合都要给他网开一面呢?书里多次提到,因方方面面关系的存在,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把上面的奇想放在一边,就作为纪实文学作家来讲,时间的时效性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一环,重要的时间和地点,作家有着与新闻记者同样的责任感和敏锐性。
 
 彭加木1980年6月17日失踪后,他很快赶到罗布泊;“2001年夏秋之间,我刚刚写完目击苏联解体十周年的纪实长篇《行走俄罗斯》,美国便爆发了9.11恐怖袭击事件。我在第一时间从上海飞往纽约。当时,很多纽约人忙于逃离纽约,我却和妻子不远万里赶到纽约”。从这两个实例当中,可以看到作为作家的叶永烈对于事件责任感的时效需求一点也不落后于新闻记者。除了这两个例子,我们在作品里不时读到他说走就走,说到就到的记录。

 出手快捷,看准了题眼,很快就进入状态,凭着不辱使命的老黄牛精神,用脚步、用坚韧和智慧分别完成了《美国自由行》、《欧洲自由行》、《真实的朝鲜》、《樱花下的日本》、《今天的越南》等纪实性作品。
 
 有了“博大、专业、深入、迅速”几项,那么水到渠成的就是叶永烈厚重的大作问世,这里就不再赘述。

 除了上面这些收获,我觉得叶永烈的创作风格已经达到了没有技巧、游刃有余的程度。当然没有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叶永烈及其作品正如一团恒温的火苗,不失时机地发出光和热,温暖和照亮着人们的心灵。愿这团生生不息的火焰,继续燃烧下去,给我们和后来者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使这个世界多一些耐人寻味的语言和声音。

 ■《历史在这里沉思》简介

 书房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大本营”。《历史在这里沉思》一书的作者叶永烈的书房具有不同于众的特色,他不仅拥有两个书房,而且还拥有一个用私家游泳池改建的藏书室,收藏了5万册图书。叶永烈的创作“大本营”规模庞大,是因为他作为纪实文学作家,收藏了在采访中得到的大批珍贵档案,大量的名人书信,上千盘已经成为“绝响”的采访录音带,还保存了十几万张他自己拍摄的照片。正因为这样,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沉思斋”,即“历史在这里沉思”。作者还进行“书房的革命”,用现代化的“文房四宝”武装起来,以高效率进行创作,出版了200多部著作,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这本《历史在这里沉思》不仅是作者书房的全方位扫描,而且也给读者在求知、写作、研究方面以许多有益的启示。(侯俊华 推荐)

 《历史在这里沉思
 叶永烈
 定价:32元
 书号:9787313058980)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从金字塔到迪拜塔》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书摘) (2010.08.23 10:01:20)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叶永烈看世界系列”丛书(总序) (2010.08.19 9:47:49)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从金字塔到迪拜塔 叶永烈看世界》 (2010.08.16 10:49:39)
  • 《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08.12 15:21:44)
  • 怎样以社会学的视野呈现社会自身《都市的角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07.28 15:28:29)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交大之星”系列丛书 (2010.07.13 15:51:55)
  • 网络影评研究的开山之作《网络影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07.05 11:11:45)
  • 网络影评的“指南”评李建强教授新著《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07.05 11:07:09)
  • 评《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07.01 9:14:01)
  •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高技能教育》 (2010.06.04 16:29:07)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